旄牛 [máo niú]
1. 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旄牛 引证解释
⒈ 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引《山海经·北山经》:“﹝ 潘侯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国语词典
旄牛 [máo niú]
⒈ 动物名。形状如牛,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耐寒,腿短,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蓬、绳索。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力畜。
引《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晋·郭璞·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旄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干旄释义:⒈旌旗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⒉《诗·鄘风》篇名。
- 2.
持节释义:拿看旄节。 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 3.
文旄释义:染有文采的旄牛尾。多用以装饰旗帜。
- 4.
旄舞释义:周 代六种小舞之一。 舞者执旄牛尾以指挥。
- 5.
旄麈释义:旄牛和麈。
- 6.
旌节释义:⒈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周礼·地官·掌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郑玄 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孙诒让 正义:“《后汉书·光武纪》李 注云:‘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为旌。’旌节,盖即以竹为橦,又析羽缀橦以为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汉 节即放古旌节为之,故 郑 举以相况。”唐 杨炯《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⒉借以泛指信符。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
- 7.
朱旄释义:古代车上的旗饰,用红色旄牛尾制成。
- 8.
素旄释义:⒈即白旄。用旄牛尾为饰的白旗。古代用以指挥军队作战。⒉用作君主的仪仗。
- 9.
绥章释义:古代旗竿顶端所饰的染色的鸟羽或旄牛尾,用以别贵贱。绥,通“緌”。
- 10.
羽旄释义:⒈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⒉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饰,故亦为旌旗的代称。
- 11.
茅旌释义:旄旌。 杆端饰有旄牛尾的旗帜。茅,通“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楚 ﹞ 庄王 伐 郑 …… 郑伯 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鸞刀,以逆 庄王。”何休 注:“茅旌,祀宗庙所用,迎道神指护祭者。”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公羊传》:“茅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盖旌之饰或以羽,或以旄……其用旄者,则谓之旄旌矣。”
- 12.
采旄释义:指用旄牛尾装饰的彩旗。
- 13.
长氂释义:旄牛身上的长毛。
- 14.
长牦释义:指旄牛身上的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