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向 [guī xiàng]
1. 归依。对某一特殊方面、状态、性质或行动的倾向或趋势。
例人心归向。
英[inclination;]
归向 引证解释
⒈ 见“归嚮”。亦作“归向”。
⒉ 归依,趋附。
引唐 司空图 《潭州灵泉院记》:“远近道俗,莫不归嚮。”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书》:“皆知天之为高,日之为明,莫不瞻仰而归向之。”
明 张居正 《番夷求贡疏》:“庶不孤远夷归嚮之诚,亦以见人臣不敢自专之义。”
马其昶 《<濂亭集>序》:“明 则有 归氏,清 则有 方氏,姚氏,梅氏。此数家者,尤学者所归嚮。”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我现在是万缘俱寂,一心另有归向了。”
⒊ 指趋附的地方。
引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
国语词典
归向 [guī xiàng]
⒈ 归于、归依。
例如:「天涯沦落,不知归向何方?」
⒉ 归降、服从。
引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一折》:「我如今灭西梁、定西羌,西蜀远远皆归向。」
归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从释义:谓归向顺从。
- 2.
乡意释义:谓心意归向。乡,通“向”。
- 3.
乡方释义:谓归向仁义之道。乡,通“向”。
- 4.
五色诏释义:晋 陆翽《邺中记》:“石季龙 与皇后在观上,为詔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詔,侍人放数百丈緋绳,轆轤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詔。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因以“五色詔”指诏书。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詔,珮声归向凤池头。”唐 窦常《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明 陈汝元《金莲记·觐圣》:“朝罢须裁五色詔,肯将衰朽惜残年。”
- 5.
人心归向释义: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 6.
人心所向释义: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 7.
人心所归释义:指众人所归向、拥护的。
- 8.
众人所望释义: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 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或完成事情。
- 9.
众心所向释义: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众:许多:与“寡”相对。向:归向,向往。
- 10.
众望所归释义: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 11.
依皈释义:皈依。佛教谓身心归向佛门。
- 12.
信向释义:⒈见“信向”。⒉亦作“信乡”。亦作“信嚮”。亦作“信响”。信赖。《汉书·韩延寿传》:“歷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汉 王充《论衡·量知》:“夫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嚮之,奈何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筠 欲谋反,有僧素为人所信响,筠 乃召见。”《明史·薛国观传》:“帝初颇信嚮之,久而觉其奸,遂及於祸。”⒊谓信任归向。《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元年》:“於是诸降 羌 及 归义羌侯 杨玉 等怨怒,无所信乡。”胡三省 注:“无所信嚮,不信 汉,
- 13.
合义释义:⒈谓以德义相亲。⒉归向正义。⒊合于正义。⒋符合经义。
- 14.
向方释义:⒈归向正道。方,义方。《文子·符言》:“开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徐灵府 注:“正道而可以诱民。”《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 至州……又兴学校,祭 汉 蜀郡 太守 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明 归有光《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⒉谓遵循正确方向。明 高攀龙《答何府尊书》:“却如无舵之舟,莫知把握;无鍼之盘,莫知向方。”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藉书园书目叙》:“专门之业失传,古职之失守,而学者无所向方故也。”⒊崇尚正直,遵循正道。唐 白居易《田颖可亳州刺史制》:“故临戎
- 15.
向服释义:⒈仰慕佩服。⒉谓对质其事。⒊归向顺服。
- 16.
喁喁释义:⒈形容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⒉随声附和。⒊形容说话的声音(多用于小声说话):喁喁私语。
- 17.
天下喁喁释义:指天下人仰慕归顺。喁喁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也作天下颙颙。
- 18.
常怀释义:固定不变的归向。
- 19.
弃邪从正释义:指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 20.
归倚释义:归向,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