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司 [fān sī]
1. 官名。南北朝时州刺史的别称。
3. 官名。明清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
藩司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
引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
⒉ 官名。 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
引《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国语词典
藩司 [fān sī]
⒈ 南北朝时的州刺史。
引《文选·沈约·齐故安陆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榇,藩司抑而不许。」
⒉ 明朝时负责各省民政和财政的官员。参见「布政使」条。
藩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制军释义:⒈编制军队。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⒉明 清 时总督的别称。又称“制臺”。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巡抚折藩司之焰》:“咸丰 八九年间,昆明 何根云 制军总督 两江。”
- 2.
巡道释义:⒈清 代官名。唐 代遣使分道出巡,称分巡某某道。明 代各省按察司除按察使外,还有按察副使、按察佥事等官员,负责巡察州、府、县的政治、司法等方面的事情,称分巡道、兵巡道等。清 废副使、佥事等官,简称巡道。《清史稿·职官志三》:“寻改置布政使左、右参议,是为守道;按察使副使、僉事,是为巡道。”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天津 巡道 陆建瀛 言,洋人所求,前三事大,后三事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所以制臺打算委巡道代理藩司,以便中丞好交卸赴新任去。”⒉指巡查铁路轨道,以保障安全运行。从事该项工
- 3.
府经厅释义:即府经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当时奉了札子,府经厅便来请了他到衙门里去。”亦省称“府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后来藩司那边设法调和了,他却才一封咨文到抚臺处,叫把银元局总办 苟道 先行撤差,交府厅看管。”参见“府经歷”。
- 4.
簿责释义:依据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汉书·张汤传》:“上以 汤 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 汤。”颜师古 注:“以文簿次第一一责之。”《隋书·元孝矩传》:“使者簿责 褒 曰:‘何故利金而捨盗也?’”《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元年》:“尚书簿责 由 擅去状,由 恐,因诬言 中山太后 祝诅上及 傅太后。”王闿运《黄淳熙传》:“淳熙 既屡以伉直见疾,因此发愤称疾不出,藩司遂簿责稽考。”
- 5.
臬藩释义:藩司和臬司。
- 6.
藩司释义:⒈官名。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⒉官名。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 7.
藩篆释义:藩司的官印。 亦借指藩司。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杨袭侯 在 滇,两署藩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老兄交卸藩篆下来,极应该就回本任。”参见“藩司”。
- 8.
藩臬释义:藩司和臬司。
- 9.
识拔释义:赏识并提拔。 《三国志·魏志·崔林传》“子 述 嗣”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畅《晋诸公赞》:“初,林 识拔同郡 王经 於民伍之中,卒为名士,世以此称之。”宋 王安石《已除观使乞免使相札子》:“且臣蒙陛下识拔,序之羣臣之右。”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巡抚折藩司之焰》:“昆明 何根云 制军(何桂清)总督 两江,王壮愍公(王有龄)素为所识拔,以一盐大使,不数年间荐擢至 江苏 布政使。”
- 10.
赘娶释义:犹入赘。 清 袁枚《新齐谐·吴髯》:“年二十,将往 广东 某藩司署中赘娶。”
- 11.
隐占释义:⒈私占。 暗地占有。宋 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上令 建康 都统 郭纲 及 淮西 帅漕实官田,括隐占,使兵为耕。”《宋史·蔡挺传》:“举籍禁兵悉还府,不使有隐占。”清 曾国藩《翰林院庶吉士遵义府学教授莫君墓表》:“君按籍责赋富人,而貰其隐占之罪。”⒉隐藏;潜伏。《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即 潘三,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占身体,把持官府,包揽词讼。”
- 12.
饭银释义:清 代京官正薪之外的补贴。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内阁饭银》:“雍正 六年,令各省督抚藩司,每岁各出银百两,为内阁侍读学士等官饭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