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冠 [dà guān]
1. 武冠。
3. 高冠。
大冠 引证解释
⒈ 武冠。 《战国策·齐策六》:“﹝ 田单 ﹞遂攻 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引齐 婴儿謡曰:‘大冠若箕,脩剑拄颐。攻 狄 不能,下垒枯丘。’”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及见 光武 絳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復为之’,乃稍自安。”
李贤 注引 董巴 《舆服志》曰:“大冠者,谓武冠,武官冠之。”
⒉ 高冠。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梁 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
明 刘基 《卖柑者言》:“峩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 伊 皋 之业耶?”
大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冕服释义: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据《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袞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书·太甲中》:“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归于 亳。”《国语·周语上》:“太宰以王命命冕服。”韦昭 注:“冕,大冠;服,鷩衣。”《宋史·舆服志四》:“冕服悉因祀大小神鬼,以为制度。”
- 2.
庆忌冠释义:古代武冠的一种。因像涸泽之精怪 庆忌 所戴的大冠,故名。一说即 赵惠文王 所造的惠文冠。参阅《晋书·舆服志》。
- 3.
惠文冠释义:冠名。相传为 赵惠文王 创制,故称。汉 谓之武弁,又名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因又称“貂璫”、“貂蝉”。《汉书·昌邑王刘贺传》:“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衣短衣大絝,冠惠文冠。”颜师古 注:“苏林 曰:‘治狱法冠也。’孟康 曰:‘今侍中所著也。’服虔 曰:‘武冠也,或曰 赵惠文王 所服,故曰惠文。’晋灼 曰:‘柱后惠文,法冠也。但言惠文,侍中冠。孟 説是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
- 4.
断裳释义:截断裳衣。取其便于行事。典出《汉书·盖宽饶传》:“宽饶 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襌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问之,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褰帷断裳,危冠空履之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勤恤民隐,纠逖王慝。”
- 5.
木羽释义:仙人名。《文选·左思<魏都赋>》:“木羽 偶仙。”刘良 注:“木羽 者,鉅鹿 南和 人也。母贫贱,常助产妇。儿生,自下唼母,母大怖。暮梦见大冠赤幘守儿,言:‘此儿司命君也!当报汝恩,使子与 木羽 俱仙。’母阴信识之,后儿生,字之为 木羽。儿至年十五,夜有车马来迎之,呼‘木羽、木羽,为我御来!’遂俱去。”
- 6.
端冕释义: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贵族的礼服。
- 7.
繁冠释义:即大冠。
- 8.
金珰释义:⒈汉 代侍中、中常侍的冠饰。璫当冠前,以黄金为之,故名。《后汉书·宦者传序》:“自 明帝 以后……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亦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领卿署之职。”《文选·傅咸<赠何劭王济>》:“金璫垂惠文,煌煌发令姿。”李善 注引 董巴《舆服志》:“侍中冠弁大冠,加金璫,附蝉为文。”⒉比喻高官。南朝 宋 鲍照《蜀四贤咏》:“如今圣纳贤,金璫易覊络。”隋 江总《华貂赋》:“随玉珩之近远,共金璫之去留。”⒊用黄金装饰的瓦当。《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以漆灌瓦,金璫、银楹,珠帘、玉壁,穷极工巧。”胡三省
- 9.
鹖冠释义:又名“武冠”、“武弁大冠”,古代中国冠饰之一,是插有鶡毛的武士冠。
- 10.
黄金珰释义:汉 代武官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唐 张籍《少年行》:“独对輦前射双虎,君王手赐黄金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