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 [lā sà]
1. 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自治区中部,海拔3600多米,人口30万。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一个宗教性很强的城市,著名寺庙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和哲蚌寺都在拉萨。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英[Lhasa;]
国语词典
拉萨 [lā sà]
⒈ 城市名。位于西藏东南部、拉萨河北岸。是西藏首府、政教、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年无雾、日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海拔三千七百公尺,号称为「世界屋顶城」、「西藏极乐世界」。著名寺院有布达拉宫、色拉寺、大昭寺、哲蚌寺等,其中布达拉宫是全藏最大的寺院,也是达赖喇嘛流亡之前的驻锡地。
拉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召释义:每年 藏 历正、二月在 拉萨 大昭寺 举行的祈祷法会。 宗喀巴 于 明 永乐 七年始创。正月举行的法会规模较大,俗称“传大召”;二月的较小,俗称“传小召”。
- 2.
吐蕃释义:中国藏族古代奴隶制政权。 7世纪初建立于拉萨。和唐朝联系密切。9世纪中叶崩溃。唐以后,汉文史籍中也有称藏族和藏族地区为吐蕃的。蕃(bō)。
- 3.
哈拉萨本释义:“黑色的肥皂”,汉族人称之为“土肥皂”,又因为哈拉萨本通常是用羊油来做的,也有人称之为“羊夷子”,哈萨克人在很久以前就用天然植物和动物油制成肥皂。
- 4.
唐蕃会盟碑释义:碑名。 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 长庆 三年(公元823年)吐蕃 赞普 可黎可足 为纪念 唐 蕃 会盟所建。在今 西藏 拉萨市 大昭寺 前。碑上以 藏 汉 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 唐 蕃 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
- 5.
大昭寺释义:唐代佛寺。位于 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始建于7世纪中叶。经历代扩建,规模宏大。大殿主供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 迦牟尼镀金佛像,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塑像。寺内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 献。
- 6.
奔巴释义:藏语。也写作“本巴”。意为“瓶”。或称“金奔巴”,即“金瓶掣签”的金瓶。清 乾隆 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 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传世,特颁发两金瓶,一贮 北京 雍和宫,一贮 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 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 等传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灵童”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瓶中,分别在 雍和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见《清会典·理藩院》。
- 7.
川藏公路释义: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长约2 400千米。跨越横断山脉,工程异常艰巨。是川藏间的交通干线。
- 8.
布达拉宫释义:中国古代建筑。 始建于公元629—650年,1704年重建。在拉萨城西北的玛布日山上。原是五世达赖喇嘛以来历世达赖喇嘛办公与居住的地方。东西长四百余米,分山上、山北、山南三大部分,有宫殿、灵塔、佛殿、经堂、平台、庭院等,全部为石木结构。气势威严壮观。宫中还保存有大量佛像、壁画、雕刻等佛教艺术品及珍贵文物。布达拉:梵语音译,佛教圣地。
- 9.
拉萨市释义: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人口12万(1997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现为川藏、青藏公路终点,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名胜古迹有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
- 10.
拉萨释义: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自治区中部,海拔3600多米,人口30万。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一个宗教性很强的城市,著名寺庙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和哲蚌寺都在拉萨。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 11.
朝谒释义:⒈谓参见尊者。汉 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大夫美之,言於 穆公,赐母尊号曰‘母师’。使朝謁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后汉书·法雄传》:“明年,伯路 復与 平原 刘文河 等三百餘人称使者,攻 厌次 城,杀长吏,转入 高唐,烧官寺,出繫囚,渠帅皆称将军,共朝謁 伯路。”杨尚武《追匪记》:“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饿死的人留下的:也许是生意人,也许是往 拉萨 朝谒的 藏 民。”⒉入朝觐见。《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光武 封 苏马諟 为 汉廉斯邑君,使属 乐浪郡,四时朝謁。”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赵
- 12.
西藏自治区释义:简称藏。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四川、云南,北邻青海、新疆,南邻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262万(2000年)。首府拉萨市。重要城市还有日喀则、江孜、昌都、林芝等。
- 13.
逻些释义:藏语的音译。吐蕃 的都城。即今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旧唐书·吐蕃传上》:“其国都城号为 逻些城。”《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其俗随畜牧无常居,然亦有城郭,都城号 逻些城。”
- 14.
逻娑释义:亦作“逻逤”。 亦作“逻莎”。亦作“逻挲”。地名。即 逻些,唐 时 吐蕃 的都城。今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四》:“北狄雄军早廻戈,逻莎 城头烽火静。”《旧唐书·薛仁贵传》:“咸亨 元年,吐蕃 入寇,又以 仁贵 为 逻娑道 行军大总管。”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乌孙 部落家乡远,逻娑 沙尘哀怨生。”唐 周繇《送入蕃使》诗:“滹沱河 东军迴探,逻逤城 孤雁著行。”宋 王禹偁《归马华山赋》:“芙蓉峰 畔,争翻歷块之踪;逻逤城 边,詎见防秋之事。”明 杨慎《艺
拉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召释义:每年 藏 历正、二月在 拉萨 大昭寺 举行的祈祷法会。 宗喀巴 于 明 永乐 七年始创。正月举行的法会规模较大,俗称“传大召”;二月的较小,俗称“传小召”。
- 2.
吐蕃释义:中国藏族古代奴隶制政权。 7世纪初建立于拉萨。和唐朝联系密切。9世纪中叶崩溃。唐以后,汉文史籍中也有称藏族和藏族地区为吐蕃的。蕃(bō)。
- 3.
哈拉萨本释义:“黑色的肥皂”,汉族人称之为“土肥皂”,又因为哈拉萨本通常是用羊油来做的,也有人称之为“羊夷子”,哈萨克人在很久以前就用天然植物和动物油制成肥皂。
- 4.
唐蕃会盟碑释义:碑名。 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 长庆 三年(公元823年)吐蕃 赞普 可黎可足 为纪念 唐 蕃 会盟所建。在今 西藏 拉萨市 大昭寺 前。碑上以 藏 汉 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 唐 蕃 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
- 5.
大昭寺释义:唐代佛寺。位于 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始建于7世纪中叶。经历代扩建,规模宏大。大殿主供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 迦牟尼镀金佛像,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塑像。寺内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历史文 献。
- 6.
奔巴释义:藏语。也写作“本巴”。意为“瓶”。或称“金奔巴”,即“金瓶掣签”的金瓶。清 乾隆 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 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传世,特颁发两金瓶,一贮 北京 雍和宫,一贮 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 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 等传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灵童”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瓶中,分别在 雍和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见《清会典·理藩院》。
- 7.
川藏公路释义: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长约2 400千米。跨越横断山脉,工程异常艰巨。是川藏间的交通干线。
- 8.
布达拉宫释义:中国古代建筑。 始建于公元629—650年,1704年重建。在拉萨城西北的玛布日山上。原是五世达赖喇嘛以来历世达赖喇嘛办公与居住的地方。东西长四百余米,分山上、山北、山南三大部分,有宫殿、灵塔、佛殿、经堂、平台、庭院等,全部为石木结构。气势威严壮观。宫中还保存有大量佛像、壁画、雕刻等佛教艺术品及珍贵文物。布达拉:梵语音译,佛教圣地。
- 9.
拉萨市释义: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人口12万(1997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现为川藏、青藏公路终点,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名胜古迹有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
- 10.
拉萨释义: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自治区中部,海拔3600多米,人口30万。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一个宗教性很强的城市,著名寺庙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和哲蚌寺都在拉萨。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
- 11.
朝谒释义:⒈谓参见尊者。汉 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大夫美之,言於 穆公,赐母尊号曰‘母师’。使朝謁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后汉书·法雄传》:“明年,伯路 復与 平原 刘文河 等三百餘人称使者,攻 厌次 城,杀长吏,转入 高唐,烧官寺,出繫囚,渠帅皆称将军,共朝謁 伯路。”杨尚武《追匪记》:“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饿死的人留下的:也许是生意人,也许是往 拉萨 朝谒的 藏 民。”⒉入朝觐见。《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光武 封 苏马諟 为 汉廉斯邑君,使属 乐浪郡,四时朝謁。”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赵
- 12.
西藏自治区释义:简称藏。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四川、云南,北邻青海、新疆,南邻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262万(2000年)。首府拉萨市。重要城市还有日喀则、江孜、昌都、林芝等。
- 13.
逻些释义:藏语的音译。吐蕃 的都城。即今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旧唐书·吐蕃传上》:“其国都城号为 逻些城。”《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其俗随畜牧无常居,然亦有城郭,都城号 逻些城。”
- 14.
逻娑释义:亦作“逻逤”。 亦作“逻莎”。亦作“逻挲”。地名。即 逻些,唐 时 吐蕃 的都城。今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四》:“北狄雄军早廻戈,逻莎 城头烽火静。”《旧唐书·薛仁贵传》:“咸亨 元年,吐蕃 入寇,又以 仁贵 为 逻娑道 行军大总管。”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乌孙 部落家乡远,逻娑 沙尘哀怨生。”唐 周繇《送入蕃使》诗:“滹沱河 东军迴探,逻逤城 孤雁著行。”宋 王禹偁《归马华山赋》:“芙蓉峰 畔,争翻歷块之踪;逻逤城 边,詎见防秋之事。”明 杨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