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夕三迁释义:一夜之间,几次迁徙。谓居处不宁。《左传·哀公八年》:“微虎 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於幕庭,卒三百人,有若 与焉。及 稷门 之内,或谓 季孙 曰:‘不足以害 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吴子 闻之,一夕三迁。”
- 2.
七书释义:宋 元丰 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 3.
上介释义: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仪礼·聘礼》:“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左传·哀公十五年》:“﹝ 吴子 ﹞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 胄(裴胄)使事,为上介。”《宋史·赵赞传》:“判官 李恕 者,本 延寿(赞 之父)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 赞 出镇,从为上介。”
- 4.
中行释义:⒈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⒉泛指中庸之道。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⒊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⒋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荀林父 将中行。”《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参见“三行”。⒌中列。《吴子·励士》:“於是 武侯 设坐庙廷,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减。”⒍唐 宋
- 5.
乡书释义:⒈家信。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元 揭傒斯《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⒉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翁中丞》:“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 6.
僞从释义:假作同意。 清 陈确《哭吴子裒仲文》:“确 比有辨学之言,二子规之不遗餘力,确 感二子之言,入於骨髓,然卒不敢伪从。”
- 7.
僻澁释义:亦作“僻涩”。冷僻晦涩。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 李洞 诗﹞时人但誚其僻澁,而不能贵其奇峭,唯 吴子华 深知。”宋 陈善《扪虱新话》卷六:“樵 之文实牵强僻澁,气象絶不类 韩 作,而过自称许。”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六长》:“麄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一变为 袁中郎 兄弟之詼谐,再变为 钟伯敬 谭友夏 之僻涩,三变为 陈仲醇 程孟阳 之纤佻。”邓方《论诗》诗:“愿言嗣 玉谿,自知乃自怜,流易
- 8.
兵机释义:用兵的机谋;军事机要。 《吴子·图国》:“吴起 儒服以兵机见 魏文侯。”《北齐书·唐邕传》:“显祖 频年出塞,邕 必陪从,专掌兵机。”《前汉书平话》卷上:“见班部中 萧何 奏曰:‘陈稀 兵机深厚,谋计多能,不在 韩信 之后,有鬼神之机。在朝将相,尽皆老矣……我王圣鉴,欲擒 陈稀,除非 韩信 也。’”清 蒋士铨《桂林霜·粤氛》:“烽烟起,谁识兵机?”陈毅《赣南游击词》:“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 9.
刑臣释义:古时指受过宫刑的阉人。即后来的宦官,太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行者甚众,岂唯刑臣。”《汉书·五行志上》:“刑臣 石显 用事。”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上嗟嘆训曰:君不近刑臣。近刑臣,即轻死之道也。吴子 远贤良,亲刑臣,而有斯祸。”
- 10.
刚兵释义:谓因怒而兴之师。 《吴子·图国》:“凡兵之所起有五……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施之姜 注:“刚兵者,因怒而兴师也。”
- 11.
前却释义:⒈见“前却”。⒉亦作“前却”。进退。《吴子·治兵》:“前却有节,左右应麾。”宋 梅尧臣《旌义港阻风》诗:“远渚时出没,轻舟自前却。”⒊引申为操纵,摆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 大怒欲自征 渊”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权 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復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猛 曰:臣每览 亚父 之事,常谓前却人主,以此而为名将,窃未多之。”
- 12.
劝赏释义:⒈乐于行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杜预 注:“乐行赏而惮用刑。”《吴子·料敌》:“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刑,此坚陈之士,可以持久。”⒉奖赏。《尉缭子·兵教上》:“凡明刑罚,正劝赏,必在乎兵教之法。”唐 韩愈《上宰相书》:“此所谓劝赏不必徧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宋 岳飞《奏辞建节第四札子》:“方今戎马侵扰,而误恩若加於人,深虑名器不重,劝赏不实,何以厌服公议?”
- 13.
卒暴释义:急促;紧迫。《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入 巢 之门而卒也”汉 何休 注:“吴子 欲伐 楚,过 巢 不假涂,卒暴入 巢 门。”《汉书·师丹传》:“詔书比下,变动政事,卒暴无渐。”唐 杜甫《雨》诗:“前雨伤卒暴,今雨喜容易。”
- 14.
发号布令释义:同“發號施令”。《吴子·励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衆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 15.
吴儿释义:⒈吴 地少年。 《晋书·隐逸传·夏统》:“充(贾充)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宋 梅尧臣《陪泛西湖》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元 萨都剌《和王本中直台书事》诗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⒉对 吴 人的蔑称。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吴人”。参见“吴子”。
- 16.
声名烜赫释义:名声显赫。唐 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聲名烜赫文章士,金紫雍容富貴身。”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某伏觀自 唐 至于本朝,賢者在下位,天下想望傾屬,期至公相,聲名烜赫,未有如閣下者。”
- 17.
孙吴释义:春秋 时 孙武 和 战国 时 吴起 的并称。皆古代兵家。孙武 著《兵法》十三篇。吴起 著《吴子》四十八篇。《荀子·议兵》:“孙 吴 用之,无敌於天下。”杨倞 注:“孙,谓 吴 王 闔閭 将 孙武;吴,谓 魏武侯 将 吴起 也。”南朝 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之一:“少解 孙 吴 法,家本 幽 并 儿。”唐 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长兄少年曾落托,拔剑沙场随 卫 霍。口里虽谭 周 孔 文,怀中不舍 孙 吴 略。”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清 洪昇《长
- 18.
完坚释义:⒈完好坚固。《吴子·治兵》:“车骑之具,鞍勒衔轡,必令完坚。”《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普 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旧唐书·高骈传》:“蜀 土散恶,成都 比无垣墉,駢 乃计每岁完葺之费,甃之以塼甓,雉堞由是完坚。”宋 王安石《省兵》诗:“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⒉指完好坚固之物。《管子·度地》:“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汉 贾谊《新书·瑰玮》:“夫雕文刻鏤周用之物繁多,纤微苦窳之器日变而起,民弃完坚而务雕鏤纤巧,以相竞高。”
- 19.
寒盟释义:《左传·哀公十二年》:“公会 吴 于 橐皋,吴子 使大宰 嚭 请寻盟。公不欲,使 子贡 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后以“寒盟”指背弃或忘却盟约。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不数年,金国 寒盟,遂有中土,两都皆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兹 金声 愿还聘定,韩生 愿还婚姻,庶不致寒盟于 程氏。”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衅始》:“十一年五月,前光 復齎其外务
- 20.
将事释义:⒈从事于某项任务或工作。《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侯 使 郤錡 来乞师,将事不敬。”清 陈确《<大学辨>序》:“将事之暇,偶及遗编。”⒉将帅治军、用兵之事,如教育训练士兵,以及战法、阵法的运用等。《吴子·治兵》:“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