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谥法 谥法的意思
shì

谥法

简体谥法
繁体謚法
拼音shì fǎ
注音ㄕˋ ㄈㄚ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ì,(1)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组词】:谥号。谥法。谥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印玺)。(2) 叫作,称为。【例句】:“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fǎ,(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组词】: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组词】:办法。设法。手法。写法。(3) 仿效。【组词】:效法。(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组词】:法式。法帖。(5) 佛家的道理。【组词】: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组词】:法师。法器。法事。(7) 指“法国”。【组词】:法文。法式大菜。(8) 姓。

基本含义

谥法是指给予人的名字或尊称的命名法则。

谥法的意思

谥法 [shì fǎ]

1. 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至清止。

3. 称号。

谥法 引证解释

⒈ 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 周 初始制谥法,至 秦 废。 汉 复其旧,历代因之,至 清 止。参阅《逸周书·谥法》、《通志·谥略》、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政书类》。

《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已来,除謚法。朕为 始皇帝。”

⒉ 称号。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言 戒日 者,謚法之名。此方薨后,量德以赠;彼土初登,即先荐号,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


国语词典

谥法 [shì fǎ]

⒈ 按死者行迹立号之法,以表彰其行为事迹。始于周,废于秦,汉时又恢复其法,沿至清末始废。

⒉ 书名。宋苏洵奉诏编定,四卷。取世传周公谥法以下诸书,删定考证,以成是书。


谥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备道释义:⒈完美的治世方法。⒉谓备诸道于一身。如:宋宁宗谥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见《宋史·宁宗纪四》。⒊详尽述说。
    • 2.
      弥年释义:⒈高年。《逸周书·谥法》:“弥年寿考曰胡。”⒉经年;终年。《后汉书·李固传》:“永和 中,荆州 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 固 为 荆州 刺史。”唐 韦应物《七夕》诗:“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明 归有光《与吴三泉书》:“弥年沉疴,无一日强健。”
    • 3.
      谥典释义:⒈亦作“諡典”。 赠谥的仪节。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有合謚典,无愆前志,询诸友好,宜謚曰 靖节徵士。”明 鹿善继《请谥揭》:“今諡典集议,职何敢私避以遏先德,谨陈崖略,恭候大君子公评。”《清史稿·礼志六》:“乾隆 四十一年,定 明 代殉国诸臣,既邀諡典,并许入祠。”⒉谥法。宋 楼钥《成恭皇后改谥议》:“谨攷之諡典曰:‘夙夜警戒曰成;谦而好礼曰恭。’”参见“謚法”。
    • 4.
      谥法释义:⒈评定谥号的法则。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⒉称号。
    • 5.
      谥议释义:亦作“諡议”。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謚议”。

谥法(shif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谥法是什么意思 谥法读音 怎么读 谥法,拼音是shì fǎ,谥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谥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