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乌桓 乌桓的意思
huán

乌桓

简体乌桓
繁体烏桓
拼音wū huán
注音ㄨ ㄏㄨ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ū wù,(1) 指“乌鸦”。【例句】:乌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乌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乌合之众。(2) 黑色的。【组词】:乌亮。乌云。(3) 无,没有。【组词】:化为乌有。(4) 文言疑问词,哪,何:乌足道哉?(5) 同“呜”,呜乎。(6) 姓。

huán,(1) 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组词】:桓表。(2) 大。【例句】:桓治(大治)。(3) 〔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4) 姓。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衰败、落魄。

乌桓的意思

乌桓 [wū huán]

1. 亦作“乌丸”。

乌桓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乌丸”。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名。原是 东胡族 的一支, 西汉 初被 匈奴 击败,迁移到 乌桓山,因以为名。 汉 建安 十二年 曹操 破 乌桓,徙万馀落至中原,其势遂衰。见《汉书·匈奴传下》、《后汉书·乌桓传》。后世诗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地。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北齐广稜城主书》:“庸、蜀、氐、羌 之兵, 乌丸 百虏之骑,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元 张昱 《白翎雀歌》:“乌桓 城下白翎雀,雄鸣雌随求饮啄。”
明 王清 《塞上感怀》诗:“梦回絶域 乌桓 地,战罢空山 敕勒 营。”


国语词典

乌桓 [wū huán]

⒈ 我国古代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保乌桓山(今热河省境内)​,因以为号。汉献帝建安年间,徙居内地,与汉人融化。见《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传·乌桓传》。也作「乌丸」。


乌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胡释义:古时中国东北 的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后活动在燕国东北。秦汉时为匈 奴击败。以后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 2.
      乌丸释义:⒈墨的别名。⒉见“乌桓”。
    • 3.
      乌桓释义:也叫乌丸。 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原居今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部的乌桓山,以游牧狩猎为主。初归附匈奴,汉武帝以后部分内迁,渐与各地汉族及附近各族同化。
    • 4.
      六夷释义: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
    • 5.
      古丸释义:即 乌桓。我国古代民族名。
    • 6.
      句决释义:⒈汉 代 乌桓 妇女的首饰。《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至嫁时乃养髮,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簂步摇。”⒉旧时执行死刑的司法程序之一。清 制,各地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申报刑部转奏皇帝决定,凡经皇帝朱笔画钩者,即照原拟罪名处决,谓之句决。《清史稿·穆宗纪一》:“今年例停句决,何桂清 统兵失律,仅予斩候,已属法外之仁。”
    • 7.
      姬妾释义:妾。《东观汉记·下邳惠王衍传》:“下邳王 被病沉滞之疾,昏乱不明,家用不寧。姬妾嫡庶,诸子分争。”《后汉书·陈敬王羡传》:“夫人姬妾多为 丹陵 兵 乌桓 所略云。”《红楼梦》第二回:“﹝ 林如海 ﹞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舍亲是在 上海 做买办的,多了几个钱,多讨了几房姬妾。”
    • 8.
      寇略释义:侵犯劫掠。《汉书·匈奴传下》:“单于始用 夏侯藩 求地有距 汉 语,后以求税 乌桓 不得,因寇略其人民。”《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和帝 元兴 元年春,﹝ 句驪王宫 ﹞復入 辽东,寇略六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始兴屯田”裴松之 注引《魏书》:“诸军并起,无终岁计,飢则寇略,饱则弃餘,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 9.
      并同释义:⒈共同;一起。《东观汉记·张奂传》:“﹝张奂﹞使匈奴休屠各及朔方乌桓并同反叛。”⒉全同。《隋书·礼仪志五》:“今耕根车,以青为质,三重施盖,羽葆雕装,并同玉輅。”唐韩愈《袁州申使状》:“今既频奉文牒,前后并同,在愈不胜战惧之至。”
    • 10.
      抄击释义:包抄袭击。 《后汉书·鲜卑传》:“耿曄 遣 乌桓 亲 汉 都尉 戎朱廆 率众王侯 咄归 等,出塞抄击 鲜卑,大斩获而还。”《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九年》:“时后军犹数万人,高丽 随而抄击,最后羸弱数千人为所杀略。”
    • 11.
      抄盗释义:劫掠财物的盗贼。《后汉书·乌桓传》:“乌桓 不便水土,惧久屯不休,数求謁去,莽 不肯遣,遂自亡畔,还为抄盗。”晋 干宝《搜神记》卷三:“乡人 魏序 欲东行,荒年,多抄盗,令卿筮之。”南朝 梁 萧统《请停吴兴丁役疏》:“若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
    • 12.
      抚接释义:⒈安抚接纳。 《后汉书·邓训传》:“乌桓 怨恨谋反,詔 训 将 黎阳营 兵屯 狐奴,以防其变。训 抚接边民,为 幽部 所归。”《南齐书·州郡志上》:“十二年,刘义庆 镇 寿春,后常为州治。抚接遐荒,扞御疆埸。”《新唐书·李叔明传》:“初,东川 承兵盗,乡邑彫破,叔明 治之二十年,抚接有方,华裔遂安。”⒉爱抚结纳。《晋书·慕容翰载记》:“善抚接,爱儒学,自士大夫至於卒伍,莫不乐而从之。”《周书·令狐整传》:“整 广布威恩,倾身抚接,数月之间,化洽州府。”宋 王安石《上宋相公书》:“阁下抚接顾待,久而加亲。”
    • 13.
      氏姓释义:⒈氏与姓。《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孔颖达 疏:“人臣有大功者,天子封为国君,又赐之以姓,诸侯以国为氏,言其得封又得姓,兼受之也。”《国语·周语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⒉指姓。《后汉书·乌桓传》:“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唐 刘知几《史通·叙事》:“亦有氏姓本复,减省从单,或去‘万纽’而留‘于’,或止存‘狄’而除‘厙’。”鲁迅《热风·不懂的音译》:“但于外国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个《百家姓》里所有
    • 14.
      民夷释义:犹民众。古代用于少数民族。《后汉书·刘虞传》:“虞 初举孝廉,稍迁 幽州 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 鲜卑、乌桓、夫餘、秽貊 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隋书·豆卢勣传》:“民为之謡曰:‘我有 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乌来翔。’”《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家在 凉州,奕世豪望,为民夷所附。”
    • 15.
      漠南释义:指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南的地区。 《后汉书·乌桓传》:“二十二年,匈奴 国乱,乌桓 乘弱击之,匈奴 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
    • 16.
      牢禀释义:亦作“牢廩”。粮饷。《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诸将多断盗牢稟,私自润入。”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牢,价直。”《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四年》:“乌桓 以牢稟逋县,多叛还本国。”胡三省 注:“牢,价直也。稟,给也。”《宋史·吕公弼传》:“卫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廩,徙之 淮南。”
    • 17.
      营郡释义:指有驻军之郡。《后汉书·陈龟传》:“自顷年以来,匈奴 数攻营郡。”李贤 注:“谓郡有屯兵者,即护 羌 校尉屯 金城,乌桓 校尉屯 上谷 之类。”
    • 18.
      虚国释义:⒈无备之国。 《穀梁传·僖公三十三年》:“秦 人入 滑 …… 秦 越千里之险入虚国。”范宁 注:“滑 无备,故言虚国。”⒉空其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并州 既定,曹操 商议西击 乌桓 …… 郭嘉 曰:‘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⒊无主之国。《穀梁传·僖公十七年》:“以不正入虚国,故称嫌焉尔。”范宁 注:“庄 九年,齐 小白 入于 齐,贬不称公子。虚国,谓 齐 无君。”明 沉德符《野获编·宗藩·兄王伯王》:“宣德 四年,熺 请还 太原 奉 恭王 祀,上不许……是时,晋 竟虚国无王。”
    • 19.
      诈术释义:欺诈的策略;诈骗的手段。《吕氏春秋·先己》:“当今之世,巧谋竝行,诈术递用。”《旧唐书·朱敬则传》:“苛刻繁兴,经籍道息,莫不长诈术,贵攻战。”明 海瑞《复欧阳柏庵掌科书》:“今日行之,明日见效,皆伯者诈术之私而已。”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他不是惯会使用诈术吗?我听说,去年打平了三郡 乌桓,曹丞相 就是全靠诈术。”
    • 20.
      质馆释义:古代接纳外族或外国降者质子的馆舍。 《后汉书·鲜卑传》:“邓太后 赐 燕荔阳 王印綬,赤车参驾,令止 乌桓 校尉所居 宁城 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李贤 注:“筑馆以受降质。”明 王志坚《表异录·军旅》:“边有质馆,以居降夷。”清 夏燮《<中西纪事>后序》:“大抵住冬有期,防秋无警,降城三筑,质馆两开。”

乌桓(wuhu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乌桓是什么意思 乌桓读音 怎么读 乌桓,拼音是wū huán,乌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乌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