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黜 [kǎo chù]
1. 考绩以定黜陟。
考黜 引证解释
⒈ 考绩以定黜陟。
引《后汉书·左雄传》:“寧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考黜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登释义:⒈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南朝 梁 沉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三登之美未臻,万斯之基尚远。”⒉谓五穀一年三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耒水》:“﹝ 便县 ﹞县界有温泉,在 郴县 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顷……温水所溉,年可三登。”金 蔡珪《雪拟坡公韵》:“丰年待作三登兆,暮景重开六出花。”
- 2.
专征释义:⒈受命自主征伐。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晋 陶潜《命子诗》:“桓桓 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宋 岳飞《奏辞宣抚副使札子》:“以宣抚之重名,实寄专征之大事。”⒉指擅自进行征伐。《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幽 厉 失德,周 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 3.
九考释义:谓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挺身取命,干兹奥秘。踌躇紫闥,喉舌是执。九考不移,有入无出。”裴松之 注:“《尚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九考则二十七年。”
- 4.
余一余三释义:《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 ”孔颖达 疏:“每年之率,入物分为四分,一分拟为储积,三分而当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揔得三分,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当有十年之蓄。”又《汉书·食货志上》:“民三年耕,则餘一年之畜……三考黜陟,餘三年食。”后遂以“餘一餘三”谓连年丰收,家有储粮,国库充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王诏旨》:“朕又念前时天兵征剿,尔等四民畏惧天威,抛弃家产;今虽欣然就抚,各安农业,际此新天新地之期,未有餘一餘三之积。”
- 5.
备责释义:⒈谓求其全备。 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君幼稚唯考不黜者何?君子不备责童子焉。”明 李贽《杂述·豫约》:“但有一能,即为贤者,岂容备责?”⒉谓广为索求。《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四年》:“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歷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 6.
明良释义:谓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语本《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宋 沉括《贺枢密吕侍郎启》:“明良协契,远邇均欢。”清 唐甄《潜书·任相》:“始有明良之美,而终为 桀 紂 之暴,君臣之际,反覆如是,可不为寒心乎!”
- 7.
民数释义:指人口数字。《周礼·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穀数,则受而藏之。”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户所以纪民数也。”
- 8.
泰平释义:⒈太平。时世安宁和平。《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汉 扬雄《法言·五百》:“继 周 者未欲泰平也,如欲泰平也,捨之而用佗道,亦无由至矣。”唐 韩愈《醉赠张秘书》诗:“方今向泰平,元凯承 华勛。”鲁迅《彷徨·长明灯》:“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⒉连续三年农业有成谓之“泰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颜师古 注引 郑 氏曰:“进上百工之业也。或曰进上农工诸事业,名曰登。”
- 9.
行备释义:⒈出行的准备。《晋书·礼志中》:“泰始 二年八月,詔曰:‘思慕烦毒,欲诣陵瞻侍,以尽哀愤。主者具行备。’”⒉具备高尚的德行。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内能正己,外能正人,内外行备,孝道乃生。”
- 10.
表显释义:⒈表彰显扬。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卷龙之衣服,表显其德。”《后汉书·孔融传》:“立学校,表显儒术。”⒉显示;表现。李大钊《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我们是因为他们能在这强权世界中表显他们人道主义、世界主义的精神,才去钦服他们的。”刘半农《寄<瓦釜集>稿与周启明》:“我应当承认:我的诗歌所能表显,所能感动的社会,地域是很小的。”
- 11.
迁叙释义:亦作“迁叙”。亦作“迁序”。谓旧时官吏根据考核劳绩而进行晋职或奖励。《晋书·傅玄传》:“《虞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为九年之后乃有迁叙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臣愿覈考课之实,定迁序之制,则多端之吏息矣。”宋 曾巩《许安世都官员外郎制》:“徒隶佣役之人,典其废置,而时其迁序,主以郎吏,其选甚高。”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帝德》:“第令於本部中迁敍,乃以为太常太乐令。”明 史玄《旧京遗事》:“藩臬首领,法当得县令,某则从朝廷迁序外臣,但谨为奉职耳。”《明史·王科传》:“盐运官廉,当迁
- 12.
进上释义:⒈谓人心因推进而高举向上。 《庄子·在宥》:“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郭象 注:“排之则下,进之则上,言其易摇荡也。”陈鼓应 今注:“人心,压抑它就消沉,推进它就高举。”⒉犹上进。康有为《大同书》丙部:“夫人必有希望之心,乃有进上之志。”⒊提高;发展。《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颜师古 注引 汉 郑玄 曰:“进上百工之业也。或曰进上农工诸事业,名曰登。”⒋进献。《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便过其江,取得仙药,进上皇帝。”宋 范镇《东斋记事》卷一:“天圣 三年,汉州 德阳县 均
- 13.
进业释义:⒈使学业有所进益;进修学业。《韩非子·孤愤》:“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拟觅朝廷一品荣,读书进业莫敢停。”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 觉贤 ﹞教授禪法,门徒数百,名僧 智严、宝云、慧睿 从之进业。”⒉使事业有所发展。《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进上百工之业也。或曰进上农工诸事业,名曰登。”
- 14.
锡予释义:⒈亦作“锡与”。赐给。《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引作“何锡与之”。《新唐书·王缙传》:“或夷狄入寇,必合众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为禳厌,幸其去,则横加锡与,不知纪极。”郭沫若《断断集·屈原时代》:“《左传·定四年》明明说 周武王 以 殷 民六族给 鲁公 伯禽、殷 民七族给 卫康叔,怀 姓九宗给 唐叔虞 ……老幼男女,父子妻孥一道与物品同时锡予,不是奴隶是什么呢?”⒉指赐给的财物。明 归有光《朱夫人郑氏五十寿序》:“予尝读其家所藏书,皆天子使中贵人传语,恩旨丁寧,锡予
- 15.
阳精释义:⒈指太阳。《礼记·月令》“月令第六”唐 孔颖达 疏:“月是阴精,日为阳精。”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天为积气,地为积块,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清 黄鷟来《赠陈省斋》诗之三:“荆卿 适 秦 时,白虹贯阳精。”⒉指玉。《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汉 郑玄 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孙诒让 正义:“《易·説卦传》云‘乾为玉’,故为阳精。《白虎通义·考黜篇》云‘玉者德美之至也’,故为阳精之纯者。”⒊指山。《公羊传·成公五年》“为天下记异也”汉 何休 注:“山者,阳精,德泽所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