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tài shān]
1. 东岳,中国五岳之首,中国名山,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墨迹,为旅游胜地。
英[ Mount Taishan; ]
2. 古人把泰山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宝贵的事物。
例有眼不识泰山。
英[ a person of distinction; a thing of sreat weight or import; ]
3. 妻父的代称。
例呼妻父为泰山,一说云,泰山有丈人峰。——晁说之《晁氏客语》
英[ father-in-law; ]
泰山 引证解释
⒈ 山名。在 山东省 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也称 岱宗、岱山、岱岳、泰岱。主峰 玉皇顶 在 泰安市 北。古代帝王常在 泰山 举行封禅大典。
引《诗·鲁颂·閟宫》:“泰山 巖巖, 鲁 邦所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泰山 为东岳,在 泰山 博县 西北。 岱宗 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晓登 泰山 道,行行入烟霏。”
刘白羽 《日出》:“登 泰山 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⒉ 山名。即 沂山。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巨洋水 出 朱虚县 泰山 …… 泰山 即 东小泰山 也。”
⒊ 比喻重大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引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 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响若坻隤。”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情似 泰山,恩同 东海,誓同生死。”
例如:有眼不识 泰山。
⒋ 比喻值得敬仰的人。参见“泰山北斗”、“泰山其頽”。
引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之在世,人岂惊奇,及其既没,泣涕追思, 泰山 乔岳,忽然崩摧。”
⒌ 比喻安定稳固。
引汉 枚乘 《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宋 苏洵 《远虑》:“盖天下虽有 泰山 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
⒍ 靠山。
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滑县之捷》:“时又有 曹福昌、刘得财 党羽内应之举,诸贼恃为泰山。”
杨朔 《雪浪花》:“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⒎ 岳父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明皇 封禪 泰山,张説 为封禪使。 説 女婿 郑鎰,本九品官,旧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鎰 因 説 骤迁五品,兼赐緋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鎰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鎰 无词以对。
引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明 陈继儒 《群碎录》:“又以 泰山 有 丈人峰,故又呼丈人曰岳翁,亦曰泰山。”
杨朔 《雪浪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国语词典
泰山 [tài shān]
⒈ 山名。起于山东省胶州湾西南,横亘省境中部,尽于运河东岸。主峰在泰安县北,为五岳中的东岳。
⒉ 岳父的别称。
引语出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上·泰山》:「玄宗见镒官位腾跳,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优人黄幡绰奏曰:『此乃泰山之力也。』因此以丈人为泰山。」
泰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释义: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就连泰山也看不到。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
- 2.
一叶迷山释义: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3.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释义:也说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整体。障:遮挡。
- 4.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释义: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宋史·王安礼传》:“今以一指蔽目,虽 泰,华 在前弗之见。”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凡是不如个人的意的事就死记在心,把它扩大;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5.
一时间释义:短时间之内。《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大心偏。我是 曲池 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嘆穷途少年客,一时间,命运乖。”《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一时间那两个骡夫也吃完了饭,走了进来。”杨朔《泰山极顶》:“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象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
- 6.
七十二帝释义:指上古到 泰山 封禅的君主。相传上古到 泰山 封禅者有七十二君。见《史记·封禅书》引 管仲 语。
- 7.
丈人峯释义:⒈亦作“丈人山”。山峰名。在四川省青城山。⒉山峰名。在山东省泰山。
- 8.
三乐释义:三种乐事。随文而异。《列子·天瑞》:“ 孔子 游於 泰山 ,见 荣启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 曰:‘先生何以为乐?’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贵女贱,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韩诗外传》卷九:“ 子夏 曰:‘敢问三乐?’ 曾子 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
- 9.
三坟释义: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 孔颖达 疏引。近人 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 夷吾 所记 泰山 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 伏羲 作,《归藏》为 神农 作,《乾坤》为 黄帝 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 宋 人伪造。
- 10.
三山五岳释义: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 11.
三望释义:祭祀名。望,谓不能亲诣所在,遥望而祭。所祭之事有三,故称“三望”。《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杜预 注:“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郊祀,望而祭之。 鲁 废郊天,而脩其小祀,故曰犹。”《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 泰山 、 河 、 海 。曷为祭 泰山 、 河 、 海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偏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 河 , 海 润于千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六宗既禋,三望
- 12.
三殇释义:⒈指长殇、中殇、下殇。《仪礼·丧服》:“传曰: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殤;十五至十二为中殤;十一至八岁为下殤。”⒉三个横死者。《文选·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匿暴三殤。”李周翰 注:“横死曰殤。孔子 过 泰山,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哀,使 子贡 问之,曰:‘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 曰:‘小子志之,苛政猛於虎也。’秦 之苛法天下怨之,其暴甚於此三殤也。”
- 13.
上咸五,下登三释义:意谓 汉 德浩荡,等同 五帝,而居 三王 之上。或谓 汉 德不及 五帝 而胜于 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 五帝,登 三王 之上。”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曰:“五帝 之德,汉 比为减;三王 之德,汉 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曾琦)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来曼
- 14.
上封释义:⒈谓帝王登 泰山 筑坛祭天。《史记·孝武本纪》:“汉 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僊登天矣。”⒉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唐 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务进者争先,上封者潜毁。功言易信,孤愤难申。”宋 司马光《答彭朝议寂书》:“虽然朝廷近发詔书,溥覃四海;虽市廛畎亩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 15.
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释义:俗语。极言向人借债的困难。《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泰山在上,道不得个‘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如今的时势,再有谁似泰山这般怜我的?只索守困,若去求人,便是劳而无功。”明 高明《琵琶记·祝发买葬》:“连丧双亲无计策,只得剪下香鬟。非奴苦要孝名传,正是‘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叶文玲《小溪九道弯》六:“回去!是的。现在就是路费问题了。怎么张口?怎么要?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 16.
不识泰山释义: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 17.
东封释义:汉 司马相如 临终前作《封禅文》,盛颂 汉 德宏大,请 武帝 东幸封 泰山、禅 梁父、以彰功业。相如 卒后八年,武帝 从其言,东至 泰山 行封禅事。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因以“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南朝 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宋 陆游《道室杂题》诗之三:“服之刀圭齿髮换,要看东封告太平。”明 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时清莫报君恩重,惟有一封书上劝东封。”章炳麟《时危》诗之三:“笑杀后来 陈叔寳,献书犹自请东封。”
- 18.
东岱释义:指 泰山。因 泰山 为五岳中的东岳,岱 为其别名,故称。《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自 鸟鼠 至於 东岱,其病一也。”李贤 注:“东岱 谓 泰山,叔孙无忌 反处也。”唐 苏颋《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诗:“惻矣南邻问,冥然 东岱 幽。”
- 19.
东岳释义:⒈亦作“东岳”。指泰山。在今山东省境。又名岱宗、岱岳,或省称岱。⒉见“东岳”。
- 20.
东岳大帝释义:道教所奉东岳庙中的 泰山 神。迷信谓其掌管人间生死。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祭祀。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凡是神,在 中国 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 东岳大帝 之类。”沙汀《一个秋天的晚上》:“那是间大神殿,正中的 东岳大帝 已经搬移开了。”
泰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释义: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就连泰山也看不到。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
- 2.
一叶迷山释义: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3.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释义:也说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整体。障:遮挡。
- 4.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释义: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宋史·王安礼传》:“今以一指蔽目,虽 泰,华 在前弗之见。”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凡是不如个人的意的事就死记在心,把它扩大;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5.
一时间释义:短时间之内。《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大心偏。我是 曲池 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嘆穷途少年客,一时间,命运乖。”《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一时间那两个骡夫也吃完了饭,走了进来。”杨朔《泰山极顶》:“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象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
- 6.
七十二帝释义:指上古到 泰山 封禅的君主。相传上古到 泰山 封禅者有七十二君。见《史记·封禅书》引 管仲 语。
- 7.
丈人峯释义:⒈亦作“丈人山”。山峰名。在四川省青城山。⒉山峰名。在山东省泰山。
- 8.
三乐释义:三种乐事。随文而异。《列子·天瑞》:“ 孔子 游於 泰山 ,见 荣启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 曰:‘先生何以为乐?’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贵女贱,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韩诗外传》卷九:“ 子夏 曰:‘敢问三乐?’ 曾子 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
- 9.
三坟释义: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 孔颖达 疏引。近人 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 夷吾 所记 泰山 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 伏羲 作,《归藏》为 神农 作,《乾坤》为 黄帝 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 宋 人伪造。
- 10.
三山五岳释义: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 11.
三望释义:祭祀名。望,谓不能亲诣所在,遥望而祭。所祭之事有三,故称“三望”。《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杜预 注:“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郊祀,望而祭之。 鲁 废郊天,而脩其小祀,故曰犹。”《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 泰山 、 河 、 海 。曷为祭 泰山 、 河 、 海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偏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 河 , 海 润于千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六宗既禋,三望
- 12.
三殇释义:⒈指长殇、中殇、下殇。《仪礼·丧服》:“传曰: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殤;十五至十二为中殤;十一至八岁为下殤。”⒉三个横死者。《文选·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匿暴三殤。”李周翰 注:“横死曰殤。孔子 过 泰山,有妇人哭於墓者而哀,使 子贡 问之,曰:‘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 曰:‘小子志之,苛政猛於虎也。’秦 之苛法天下怨之,其暴甚於此三殤也。”
- 13.
上咸五,下登三释义:意谓 汉 德浩荡,等同 五帝,而居 三王 之上。或谓 汉 德不及 五帝 而胜于 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 五帝,登 三王 之上。”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曰:“五帝 之德,汉 比为减;三王 之德,汉 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曾琦)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来曼
- 14.
上封释义:⒈谓帝王登 泰山 筑坛祭天。《史记·孝武本纪》:“汉 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僊登天矣。”⒉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唐 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务进者争先,上封者潜毁。功言易信,孤愤难申。”宋 司马光《答彭朝议寂书》:“虽然朝廷近发詔书,溥覃四海;虽市廛畎亩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 15.
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释义:俗语。极言向人借债的困难。《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泰山在上,道不得个‘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如今的时势,再有谁似泰山这般怜我的?只索守困,若去求人,便是劳而无功。”明 高明《琵琶记·祝发买葬》:“连丧双亲无计策,只得剪下香鬟。非奴苦要孝名传,正是‘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叶文玲《小溪九道弯》六:“回去!是的。现在就是路费问题了。怎么张口?怎么要?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 16.
不识泰山释义: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 17.
东封释义:汉 司马相如 临终前作《封禅文》,盛颂 汉 德宏大,请 武帝 东幸封 泰山、禅 梁父、以彰功业。相如 卒后八年,武帝 从其言,东至 泰山 行封禅事。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因以“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南朝 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宋 陆游《道室杂题》诗之三:“服之刀圭齿髮换,要看东封告太平。”明 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时清莫报君恩重,惟有一封书上劝东封。”章炳麟《时危》诗之三:“笑杀后来 陈叔寳,献书犹自请东封。”
- 18.
东岱释义:指 泰山。因 泰山 为五岳中的东岳,岱 为其别名,故称。《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自 鸟鼠 至於 东岱,其病一也。”李贤 注:“东岱 谓 泰山,叔孙无忌 反处也。”唐 苏颋《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诗:“惻矣南邻问,冥然 东岱 幽。”
- 19.
东岳释义:⒈亦作“东岳”。指泰山。在今山东省境。又名岱宗、岱岳,或省称岱。⒉见“东岳”。
- 20.
东岳大帝释义:道教所奉东岳庙中的 泰山 神。迷信谓其掌管人间生死。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祭祀。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凡是神,在 中国 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 东岳大帝 之类。”沙汀《一个秋天的晚上》:“那是间大神殿,正中的 东岳大帝 已经搬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