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璞 [yù pú]
1. 未经琢磨的玉石。
3. 比喻怀才不遇的人。
玉璞 引证解释
⒈ 未经琢磨的玉石。
引《韩非子·和氏》:“楚 人 和氏 得玉璞 楚山 中,奉而献之 厉王。”
唐 李白 《杂言用投丹阳知己》诗:“客从 崑崙 来,遗我双玉璞。”
⒉ 比喻怀才不遇的人。
引宋 余靖 《桂园早行》诗:“自堪悲玉璞,谁復筑金臺。”
玉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卞和释义: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 2.
和氏释义:⒈楚人卞和(又称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和武王。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⒉指怀才不遇之人。⒊借指美玉。⒋即和氏。
- 3.
抵鹊释义:⒈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南越以孔雀珥门户,崐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本谓中原所贵者,边陲贱之。后因以“抵鹊”喻大材小用。⒉借指玉璞。
- 4.
攻玉以石释义:语本《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谓加工玉璞要借用它山之石,后用以喻以人之长,治己之短。《後汉书·王符传》:“且攻玉以石,洗金以鹽……智者弃短取長,以致其功。”参见“攻玉”。
- 5.
楚璞释义:指 楚 人 卞和 献给 楚王 的玉璞。比喻珍品或英才。
- 6.
泣玉释义:《韩非子·和氏》:“楚 人 和氏 得玉璞 楚山 中,奉而献之 厉王,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武王 即位,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 薨,文王 即位,和 乃抱其璞而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唐 骆宾王《畴昔篇》:“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宋 王禹偁《商州进士张齐说将赴春闱》诗:“明年得意归来日,不见麻衣泣玉斑。”
- 7.
献玉释义: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得宝玉,先后献给 楚 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 楚文王 即位,和 抱玉璞哭于 荆山 下,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唐 陆畅《下第后病中》诗:“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金。”金 元好问《寄答飞卿》诗:“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 8.
玉抵鹊释义:⒈亦作“玉抵禽”。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语本汉桓宽《盐铁论·崇礼》:“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故南越以孔雀珥门户;崑山之旁,以玉璞抵鸟鹊。”南朝齐净住子《大忍恶对门》:“颂曰:春山之下玉抵禽;汉水之阳璧千金。”宋陆游《三山卜居作诗以示后人》:“荆山之下玉抵鹊,两京春薺论斤卖。”⒉转喻肆意挥霍。
- 9.
白璧三献释义: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 10.
诮石释义:楚 人 卞和 得玉璞,先后献之 厉王、武王,二王均轻信玉人之言,将“宝玉而题之以石”,以 和 为诳,而刖其双足。及 文王 即位,和 又抱璞哭于 楚山 下,王闻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玉,名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后遂用作典故,以“誚石”讥讽为政者不识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