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时务 时务的意思
shí

时务

简体时务
繁体時務
拼音shí wù
注音ㄕˊ 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í,(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组词】:时间。时不我与。(2) 较长的时间。【组词】:时代。古时。(3) 泛指一段时间。【组词】:时光。时令。时分。(4) 现在的,当前的。【组词】:当时。时下。时务。时宜。(5) 常常。【组词】:时常。学而时习之。(6) 一年中的一季。【组词】:时序。四时如春。(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组词】:时钟。时差(chā)。(9) 某一时刻。【组词】:按时上班。(10) 不定时,有时候。【组词】:时而。时阴时晴。(11) 机会。【组词】:时机。待时而动。(12) 姓。

wù,(1) 事情。【组词】:事务。任务。公务。特务。不识时务(不认识时代潮流和当前形势)。(2) 从事,致力。【组词】:务工。务实(从事或讨论具体的工作)。务虚。当务之急。(3) 追求。【例句】:好(hào )高务远。(4) 必须,一定。【组词】:务必。务须。除恶务尽。(5) 旧时收税的关卡(现多用于地名)。【例句】:曹家务(在中国河北省)。(6) 姓。

基本含义

指当前的重要事务,即时的工作或任务。

时务的意思

时务 [shí wù]

1. 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

不识时务。

[ current affairs; ]

2. 指农事。

民不废时务。

[ farm work; ]

3. 时候。

五月正是农忙时务。

[ time; ]

4. 时俗,风俗。

这厮坏了风俗,伤了时务。

[ custom of the time; ]

时务 引证解释

⒈ 按时应做的事情。多指农事。

《国语·楚语上》:“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
晋 陶潜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中国歌谣资料·丰年歌》:“习习晨风动,澍雨润禾苗。我后恤时务,我民以优饶。”

⒉ 当世大事。

《汉书·昭帝纪赞》:“光 知时务之要,轻繇薄赋,与民休息。”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下:“元秀才 既到京,屡陈时务,深符上旨。”
《花月痕》第四六回:“﹝朝廷﹞詔中外文武及军民人等,直言时务。”

⒊ 时势。

《汉书·朱博传》:“帝王之道不必相袭,各繇时务。”
《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二郎神 ﹞不达时务,到那日晚间,依然又来。”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五二回:“你也应该识点时务!”

⒋ 时世。

元 庾天锡 《雁儿落过得胜令》曲:“荒荒时务艰,急急光阴换。”

⒌ 时节;时候。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冬至来一百五日,正是那寒食时务。”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


国语词典

时务 [shí wù]

⒈ 当世的要务。

《汉书·卷七·昭帝纪·赞曰》:「光知时务之要,轻繇薄赋,与民休息。」
《花月痕·第四六回》:「诏中外文武及军民人等,直言时务。」

⒉ 及时的农事。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方春东作,宜及时务。」
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之二:「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⒊ 时节、时候。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冬至来一百五日,正是那寒食时务。」


时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时释义:⒈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唐 元稹《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⒉夏至后半个月。北周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 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⒊早、午、晚。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 2.
      不覩事释义:⒈亦作“不睹事”。 糊里糊涂;不更事。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俺孩儿,好寃屈,不覩事,下牢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士肃 听罢道:‘那里这样不睹事的少年,遭如此圈套,可恨!可恨!’”⒉不晓事,任性妄为;不识时务。元 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不覩事撞入咱阵里,你正是有路无归。”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甚的是软款温存,硬打捱强为眷姻,不覩事强谐 秦 晋。”明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不由我忿怒,拳着处,血模糊。你可也不覩事 班 门学弄斧。”⒊昧心负义。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
    • 3.
      不识时释义:犹不识时务。
    • 4.
      不识局面释义:犹不识时务。
    • 5.
      不识起倒释义: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 6.
      不识时务释义:《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原意是不识抬举。后多用来指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 7.
      丝发释义:⒈如丝之发。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头,丝髮被两肩。”⒉犹丝毫。形容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往者虽有和亲之名,终无丝髮之効。”《魏书·律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髮之益。”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尝自谓於圣人之道,有丝髮之见焉。”明 唐顺之《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丝髮无耗於国,而百万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条。”⒊指细微事物。《晋书·庾羲传》:“臣受恩奕世,思尽丝髮。”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以进药石为虚言,以陈丝髮为供职。”清 唐
    • 8.
      中务释义:切中时务。
    • 9.
      了达释义:⒈佛家语。彻悟;通晓。《坛经·宣诏品》:“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唐 顾况《从江西道中寄齐相公》诗:“能依二諦法,了达三轮空。”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麼不能了逹?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禪。”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度数年之力,中国 要籍一切大义,皆可了达。”⒉超脱。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陶靖节》:“渊明 自作挽辞,秦太虚 亦效之。余谓 渊明 之辞了达,太虚 之辞哀怨。”⒊“了身达命”之略语。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元 无名氏
    • 10.
      优饶释义:⒈富裕,充裕。《后汉书·仲长统传》:“君子非自农桑以求衣食者也,蓄积非横赋敛以取优饶者也。”晋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屡获丰年,民歌之曰:‘习习晨风动,澍雨润我苗。我后卹时务,我民以优饶。’”⒉宽容,优待。《后汉书·刘隆传》:“詔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 太守 李衡”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襄阳记》:“可自囚诣狱,表列前失,显求受罪。如此,乃当逆见优饶,非但直活而已。”《北齐书·文苑传·樊逊》:“逊 少学,常为兄 仲
    • 11.
      俊杰释义:豪杰:识时务者为俊杰。
    • 12.
      光棍释义:⒈地痞;流氓。⒉识时务的人。⒊〈名〉没有妻子的成年人;单身汉。
    • 13.
      务去陈言释义:务:务必;陈言:陈旧的言辞。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 14.
      发刊释义:⒈把稿件交付刊印。 明 袁宏道《吴敦之》:“弟游览诗章,近亦成帙……昨 长洲公 已觅去发刊。”许杰《<一个人的铸炼>后记》:“以第一篇的《一个人的铸炼》来说吧,就始终没有发刊出来的机会。”⒉创办刊物。巴金《新生·三月十七日》:“克谨 又把发刊杂志的意思对我解说一遍。”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传》二:“他既发刊《新小说》,登载时人的作品……他自己也有作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七章第三节:“一八九六年八月(光绪 二十二年七月),《时务报》(旬刊)发刊,梁启超 任主笔。”
    • 15.
      口义释义:唐 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 二年……明经停口义,復试墨义十条。”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
    • 16.
      壮勇释义:⒈强健而勇敢;刚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 将 李信 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 燕 太子丹 於 衍水 中,卒得破 丹,始皇 以为贤勇。”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夫入虎狼之羣,后知 賁 育 之壮勇。”唐 裴铏《传奇·韦自东》:“贞元 中有 韦自东 者,义烈之士也。尝游 太白山,栖止 段将军 庄;段 亦素知其壮勇者。”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次命武臣密举壮勇出羣之士,试以武事,迁其等差。”邹韬奋《萍踪寄语》三十:“他虽是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但意志的坚强和胆量的壮勇,更胜于他的老子。”⒉壮勇者;
    • 17.
      好汉不吃眼前亏释义:俗语。 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 18.
      学僮释义:⒈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清龚自珍《拟上今方言表》:“夫乃外史达之,太史登之,学僮讽之,皆后兴者也。”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艺批》:“他日学僮成立,皆持梁启超之説以教人,岂非误尽天下苍生也。”⒉书僮。
    • 19.
      官业释义:⒈官府里的事务;公务。 《国语·楚语上》:“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韦昭 注:“业,事也。”唐 元稹《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况今四海虽清,物力方困,六戎虽伏,边备尚劳,百吏虽存,官业多旷,万目虽设,纪律未张,有此四者,不遑荒寧。”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宦途甘碌碌,官业亦孜孜。”⒉为官的业绩。唐 元稹《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更用旧老,以均劳逸;至於官业,非予敢知。”《旧唐书·宪宗纪下》:“诸州府五品以上官替后,委本道长官量其才行、官业、资歷,每年冬季一度闻焉。”元 刘祁《归潜志》卷
    • 20.
      寓兵于农释义: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时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时释义:⒈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唐 元稹《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⒉夏至后半个月。北周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 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⒊早、午、晚。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 2.
      不覩事释义:⒈亦作“不睹事”。 糊里糊涂;不更事。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俺孩儿,好寃屈,不覩事,下牢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士肃 听罢道:‘那里这样不睹事的少年,遭如此圈套,可恨!可恨!’”⒉不晓事,任性妄为;不识时务。元 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不覩事撞入咱阵里,你正是有路无归。”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甚的是软款温存,硬打捱强为眷姻,不覩事强谐 秦 晋。”明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不由我忿怒,拳着处,血模糊。你可也不覩事 班 门学弄斧。”⒊昧心负义。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
    • 3.
      不识时释义:犹不识时务。
    • 4.
      不识局面释义:犹不识时务。
    • 5.
      不识起倒释义: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 6.
      不识时务释义:《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原意是不识抬举。后多用来指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 7.
      丝发释义:⒈如丝之发。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头,丝髮被两肩。”⒉犹丝毫。形容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往者虽有和亲之名,终无丝髮之効。”《魏书·律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髮之益。”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尝自谓於圣人之道,有丝髮之见焉。”明 唐顺之《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丝髮无耗於国,而百万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条。”⒊指细微事物。《晋书·庾羲传》:“臣受恩奕世,思尽丝髮。”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以进药石为虚言,以陈丝髮为供职。”清 唐
    • 8.
      中务释义:切中时务。
    • 9.
      了达释义:⒈佛家语。彻悟;通晓。《坛经·宣诏品》:“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唐 顾况《从江西道中寄齐相公》诗:“能依二諦法,了达三轮空。”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麼不能了逹?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禪。”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度数年之力,中国 要籍一切大义,皆可了达。”⒉超脱。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陶靖节》:“渊明 自作挽辞,秦太虚 亦效之。余谓 渊明 之辞了达,太虚 之辞哀怨。”⒊“了身达命”之略语。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元 无名氏
    • 10.
      优饶释义:⒈富裕,充裕。《后汉书·仲长统传》:“君子非自农桑以求衣食者也,蓄积非横赋敛以取优饶者也。”晋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屡获丰年,民歌之曰:‘习习晨风动,澍雨润我苗。我后卹时务,我民以优饶。’”⒉宽容,优待。《后汉书·刘隆传》:“詔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 太守 李衡”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襄阳记》:“可自囚诣狱,表列前失,显求受罪。如此,乃当逆见优饶,非但直活而已。”《北齐书·文苑传·樊逊》:“逊 少学,常为兄 仲
    • 11.
      俊杰释义:豪杰:识时务者为俊杰。
    • 12.
      光棍释义:⒈地痞;流氓。⒉识时务的人。⒊〈名〉没有妻子的成年人;单身汉。
    • 13.
      务去陈言释义:务:务必;陈言:陈旧的言辞。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 14.
      发刊释义:⒈把稿件交付刊印。 明 袁宏道《吴敦之》:“弟游览诗章,近亦成帙……昨 长洲公 已觅去发刊。”许杰《<一个人的铸炼>后记》:“以第一篇的《一个人的铸炼》来说吧,就始终没有发刊出来的机会。”⒉创办刊物。巴金《新生·三月十七日》:“克谨 又把发刊杂志的意思对我解说一遍。”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传》二:“他既发刊《新小说》,登载时人的作品……他自己也有作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七章第三节:“一八九六年八月(光绪 二十二年七月),《时务报》(旬刊)发刊,梁启超 任主笔。”
    • 15.
      口义释义:唐 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 二年……明经停口义,復试墨义十条。”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
    • 16.
      壮勇释义:⒈强健而勇敢;刚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 将 李信 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 燕 太子丹 於 衍水 中,卒得破 丹,始皇 以为贤勇。”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夫入虎狼之羣,后知 賁 育 之壮勇。”唐 裴铏《传奇·韦自东》:“贞元 中有 韦自东 者,义烈之士也。尝游 太白山,栖止 段将军 庄;段 亦素知其壮勇者。”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次命武臣密举壮勇出羣之士,试以武事,迁其等差。”邹韬奋《萍踪寄语》三十:“他虽是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但意志的坚强和胆量的壮勇,更胜于他的老子。”⒉壮勇者;
    • 17.
      好汉不吃眼前亏释义:俗语。 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 18.
      学僮释义:⒈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清龚自珍《拟上今方言表》:“夫乃外史达之,太史登之,学僮讽之,皆后兴者也。”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艺批》:“他日学僮成立,皆持梁启超之説以教人,岂非误尽天下苍生也。”⒉书僮。
    • 19.
      官业释义:⒈官府里的事务;公务。 《国语·楚语上》:“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韦昭 注:“业,事也。”唐 元稹《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况今四海虽清,物力方困,六戎虽伏,边备尚劳,百吏虽存,官业多旷,万目虽设,纪律未张,有此四者,不遑荒寧。”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宦途甘碌碌,官业亦孜孜。”⒉为官的业绩。唐 元稹《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更用旧老,以均劳逸;至於官业,非予敢知。”《旧唐书·宪宗纪下》:“诸州府五品以上官替后,委本道长官量其才行、官业、资歷,每年冬季一度闻焉。”元 刘祁《归潜志》卷
    • 20.
      寓兵于农释义: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时务造句

1.在今天,研究文学几乎等于不识时务

2.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必须顺乎时代潮流。

3.不识时务,而反对革新。

4.你为了一块不识时务的牛肉放我鸽子?

5.文天祥宁死不降的选择,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是不识时务,但他的崇高气节却赢得了后人景仰。

6.马寅初不识时务,主张控制人口,结果被贬回家。

7.要认清形势,不识时务的人是要碰壁的。

8.什么年月了,还吃这碗饭,太不识时务了。

9.你这人就是不识时务

10.看不清形势,不识时务,是要吃大亏的。

11.这是一些不识时务者的意见。

12.不是我不识时务,我是实在没办法才来求你办事的。

13.他们笑他本非英雄,却以英雄自命,不识时务,终于赢得颠连困苦。

时务(shiw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时务是什么意思 时务读音 怎么读 时务,拼音是shí wù,时务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时务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