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趋 [bù qū]
1. 步步紧跟。
例步趋原著,一成不变。
英[ imitate; ]
2. 行走(趋:快走)
例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於寒暑之变。——宋·苏轼《教战守》
英[ walk quickly; ]
步趋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步趍”。
⒉ 行走。
引《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
段玉裁 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
《汉书·王吉传》:“休则俛仰詘信以利形,进退步趋以实下。”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王师步趍,不习嵌嶮,泝水行舟,进寸退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方随喜间,一女子步趋相从,屡望颜色。”
⒊ 追随,效法。
引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絶尘,而 回 瞠若乎后矣!”
宋 叶适 《题陈寿老论孟纪蒙》:“使子及其时步趋规矩於亲领密承之间,回復折旋於互畅交阐之盛,不挺然异材乎?”
明 胡应麟 《诗薮·元》:“范德机、傅与礪、张仲举 步趋工部。”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今 日本 行之,亦勃然兴起,步趋西国,陵侮中朝。”
⒋ 事情进行的程序和步调。
引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洛 社高 耆英 之名,《梁书》剏《止足》之传,折齿效其步趋,小冠别为风尚。”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其党员步趋之齐整,纪律之严谨,为 日本 政党所未有。”
朱德 《和董老过春节》:“提倡新风尚,统传正步趋。”
国语词典
步趋 [bù qū]
⒈ 步,徐步。趋,疾步。步趋指行走。
引《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⒉ 引申为追随。
引《聊斋志异·卷五·封三娘》:「方随喜间,一女子步趋相从,屡望颜色,似欲有言。」
步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周规折矩释义:本指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 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
- 2.
圈豚释义:徐步趋行貌。
- 3.
差缪释义:差谬。 《鹖冠子·天则》:“差繆之间,言不可合。”《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 魏 主 珪 ﹞疑羣臣左右皆不可信,每百官奏事至前,追记其旧恶,輒杀之;其餘或颜色变动,或鼻息不调,或步趋失节,或言辞差繆,皆以为怀恶在心,发形於外,往往手击杀之。”
- 4.
步驺释义:犹步趋。行进的方向、步调。
- 5.
熙缉释义:犹光明。 语本《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明 李东阳《经筵闻讲中庸有述呈诸寅长》诗:“圣心仰熙缉,吾道方施行。”明 祈顺《白鹿洞赋》:“踵夫子之步趋兮,叹 文王 之熙缉。”
- 6.
甃石释义:步趋有节貌。
- 7.
翔趋释义:古代的一种礼容。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进。
- 8.
联步释义:⒈同行;相随而行。 唐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东阳夜怪录》:“俄则沓沓然若数人联步而至者。”郁达夫《金丝雀》诗之四:“犹忆前年寒食夜,与君联步上 西泠。”⒉继续向前。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已见差肩趋翰苑,更期联步掌台衡。”
- 9.
艰蹇释义:行走困难不便。 《宋史·儒林传一·崔颐正》:“颐正 年老,步趋艰蹇,表求致仕。”
- 10.
诸蛮释义:古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 唐 元稹《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傅赠太保郑国公食邑三千户严公行状》:“缘溪诸蛮,狐鼠跧窜,王师步趋,不习嵌嶮。”《新唐书·吐蕃传下》:“比年寇 黎 巂,皋 常折其兵,定德 畏得罪,遂来降,因定 昆明 诸蛮。”
- 11.
趋跄释义:⒈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⒉指入朝做官,出仕。⒊奔走侍奉。⒋奉承拍马;阿附。⒌疾行貌。⒍指音乐的板眼节奏。
- 12.
趋蹡释义:⒈形容朝拜、进谒时步趋中节。⒉奔走侍奉。⒊犹踉跄。行步不稳貌。
- 13.
趋锵释义:形容朝拜、进谒时步趋中节。
- 14.
踥蹀释义:奔走;小步趋进貌。
- 15.
蹡蹡济济释义:形容人步趋有节,多而整齐的样子。
- 16.
轻利释义:⒈轻快。《荀子·议兵》:“轻利僄遫,卒如飘风。”宋 洪迈《夷坚丙志·张拱遇仙》:“﹝ 张拱 ﹞踰二年,粪溺俱絶,神气明爽,步趋轻利。”茅盾《追求》一:“闭口音很多的 粤 语,轻利急溜的 湘 音……一个追逐一个在淡黄油漆的四壁内磕撞。”⒉轻便。《墨子·辞过》:“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晋 潘岳《射雉赋》:“萧森繁茂,婉转轻利。”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夏景冲澹偶作次韵》之一:“蝉雀参差在扇纱,竹襟轻利籜冠斜。”老舍《二马》第四段十:“绸子衫儿、葛布衫儿比什么都轻利,而且好看。”⒊锋利。宋 岳珂《
- 17.
鸧鸧释义:⒈象声词。金属撞击声。鶬,通“鏘”。⒉步趋有节貌。鶬,通“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