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 [sū sū]
1. 苏醒;复活。
苏苏 引证解释
⒈ 苏醒;复活。
引明 陆采 《怀香记·母女伤怀》:“孩儿苏甦,不必性急。”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照此推论起来,技术的生命,长于内容,‘为艺术的艺术’,于此得到苏甦的消息。”
1. 畏惧不安貌。 《易·震》:“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孔颖达 疏:“苏苏,畏惧不安之貌。”
或谓躁动貌。 陆德明 释文引 晋 王肃 曰:“躁动貌。”
⒉ 犹簌簌。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引明 高攀龙 《缪仲淳六十序》:“儿忽得异疾殆矣。一日夜半,余夫妇泪苏苏相语曰:‘是儿非 仲淳 不活。’”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程宰 此时神志俱丧,説不出一句话,只好唯唯应承,苏苏落泪而已。”
⒊ 方言。因激动而引起的发麻感觉。
引杨朔 《平常的人》:“我浑身的血苏苏的。”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姚志兰 一听,浑身的血苏苏的,兴奋的要命。”
⒋ 象声词。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
清 平云 《孤儿记》第四章:“继而草声苏苏,诸嚮竞起,惊心怵目,终夜不歇。”
茅盾 《子夜》十八:“同时听得那小船擦着岸边的野草苏苏地响。”
国语词典
苏苏 [sū sū]
⒈ 畏惧不安的样子。
引《易经·震卦·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苏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会稽释义:⒈山名。在浙江曹娥江、浦阳江之间,主峰在绍兴东南。相传夏禹至苗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⒉古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始置会稽郡,郡治在今江苏苏州。汉、吴、晋、南朝、隋等朝代都设有会稽郡,郡治郡境时有变更。⒊隋设会稽县,后与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县。
- 2.
叶圣陶释义:(1894—1988)中国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原名绍钧,江苏苏州人。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和小说集《隔膜》等,并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描写主人公由教育报国走向社会革命并最终沉沦的艰难历程。30年代后,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编著、出版工作。有《叶圣陶集》。
- 3.
吴会释义:⒈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⒉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⒊唐以后,俗亦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为吴会。
- 4.
悲啸释义:⒈凄戚长鸣。 汉 刘向《新序·杂事五》:“龙兴而鸟集,悲啸长吟。”汉 王褒《洞箫赋》:“玄猨悲啸,搜索乎其间。”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⒉指萧瑟作响。茅盾《子夜》十七:“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 吴公馆 更显得阴沉可怖。”⒊悲切长号。三国 魏 曹植《杂诗》之三:“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别鹤操》:“右旧説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之 闻之,愴然
- 5.
枫桥夜泊释义:诗篇名。唐代张继作。枫桥,在今江苏苏州枫桥镇。全文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写江南水乡的秋夜风景和旅人的客愁,意境幽美清远,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篇。
- 6.
热赶郎释义:唐 妓 王苏苏 善谐谑。有进士 李标 造饮,饮次题诗云:“洞中仙子多情态,留住 刘郎 不放归。”苏苏 作答云:“阿谁乱引閒人到,留住青蚨热赶归。”标 惭而归。后 苏苏 见 王 家郎君,辄询“热赶郎在否”。见 唐 孙棨《北里志·王苏苏》。后因戏称嫖客为“热赶郎”。
- 7.
糖粥释义:糖粥亦称红豆粥,江苏苏州传统小吃之一,在冬至节吃红豆粥。
- 8.
苏州弹词释义: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形成于江苏苏州。用苏州方言说唱。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流行。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上注意模拟人物的“起脚色”。传统书目都为长篇,以才子佳人和公案题材为主。
- 9.
蒋月泉释义:(1917-)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曾师从张云亭和周玉泉。在“俞(秀山)调”和“周(玉泉)调”基础上,创造了旋律婉转、韵味醇厚的“蒋调”,为现代苏州弹词主要流派唱腔之一。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 10.
通健释义:谓豁达而有作为。 《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贾逵 字 梁道”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逵 世为著姓,少孤家贫,冬常无袴,过其妻兄 柳孚 宿,其明无何,著 孚 袴去,故时人谓之通健。”唐 白居易《祭弟文》:“合家除 苏苏 外,并是通健,龟儿 颇有文性,吾每自教《诗》《书》,三二年间,必堪应举。”
- 11.
顾颉刚释义: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中山、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继承和发展前人“疑古”思想,成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通史、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著作编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 12.
麻舒舒释义:见“麻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