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唯识 唯识的意思
wéishí

唯识

简体唯识
繁体唯識
拼音wéi shí
注音ㄨㄟˊ ㄕ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éi,(1) 义同“惟”。【组词】:唯物论。唯心论。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理论。唯名论。(2) 答应的声音。【例句】:唯唯(a.谦卑的应答声;b.鱼相随而行的样子,如“其鱼唯唯”)。唯唯诺诺。唯唯否否。

shí zhì,(1) 记住。【组词】:博闻强识。(2) 标志,记号。

基本含义

指唯有正确认识才能达到觉悟的境地。

唯识的意思

唯识 [wéi shí]

1.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唯识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参阅《成唯识论》。

《楞严经》卷五:“我以諦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 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


国语词典

唯识 [wéi shí]

⒈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⒉ 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唯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分别释义:唯识家将心识之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
    • 2.
      三不退屈释义:佛学术语,菩萨修唯识行,有三退屈,成唯识论卷九,有三不退屈说。
    • 3.
      三性中道释义:唯识宗以三性为中道。
    • 4.
      三性释义:⒈佛教名词。 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⒉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⒊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⒋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 5.
      五位百法释义:佛教语。唯识宗说明一切现象的五类一百种概念。即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以及无为法六种。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 6.
      五徧行释义:佛教语。唯识宗指五种周遍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心所法”。即触、作意、受、想、思。见《百法明门论》。
    • 7.
      依他起性释义:佛教语。 与“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谓一切事物均由诸缘和合、心识变现而有,虚幻不实。用以说明“唯识无境”的宗旨。
    • 8.
      唯心释义:⒈佛教语。谓一切诸法(指万事万物),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也称唯识。语本《华严经·十地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楞伽经》:“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説唯心。”参见“唯识”。⒉即唯心主义。
    • 9.
      四分释义:⒈分为四份。《左传·昭公五年》:“四分公室,季 氏择二。”⒉向四方散开。汉 焦赣《易林·豫之观》:“十里望烟,散涣四分;形容灭亡,终不见君。”⒊指四分历。《后汉书·律历志中》:“今改行《四分》,以遵於 尧,以顺 孔圣 奉天之文。”《清史稿·时宪志一》:“梅文鼎 研精天算,由《授时》以溯《三统》、《四分》以来诸家之术。”⒋指佛教法相宗(唯识宗)的“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清 龚自珍《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
    • 10.
      圆成实自性释义:佛教用语。“三性”之一。据《成唯识论》卷八,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所显示之真如实性。参见“三性”。
    • 11.
      妓婢师释义:教女妓演习歌舞的人。《南史·沉约传》:“尝侍宴,有妓婢师是 齐 文惠 宫人,帝问识座中客不?曰:‘唯识 沉家令。’”亦省称“妓师”。清 吴伟业《读陈其年刊江白下新词》之三:“沉郎 莫作 齐 宫怨,唱杀 南朝 老妓师。”
    • 12.
      有相宗释义:佛教宗派之一。认为万法之相,唯识所变,故称。如法相宗。
    • 13.
      法执释义:佛教语。 两种“我执”之一。对于“人我执”而言。也称为“法我执”。谓不知诸法由因缘而生,以为外界有独立自存的客观实体的“妄执”。见《成唯识论》卷一。
    • 14.
      表色释义:⒈佛教语。唯识所立三种色境之一。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显然可表示于人者,称为表色。⒉外表的颜色。
    • 15.
      识食体证释义:佛教术语,成唯识论四卷一页云:又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
    • 16.
      赖耶释义:佛教语。“阿赖耶识”的略称。意译为“藏识”。大乘唯识宗把内心活动分为八类,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佛教认为这第八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即潜能)。
    • 17.
      阿赖耶识释义:亦作“阿黎耶识”。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唯识(wei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唯识是什么意思 唯识读音 怎么读 唯识,拼音是wéi shí,唯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唯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