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让 [zé ràng]
1. 斥责;谴责。
责让 引证解释
⒈ 斥责;谴责。
引《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张耳 与 陈餘 相见,责让 陈餘 以不肯救 赵,及问 张黶、陈泽 所在。”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谗险》:“李靖 破 突厥,擒 頡利,温彦博 害其功,奏 靖 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於乱兵之手, 太宗 大加责让。”
周贻白 《中国戏曲发展的几个实例》:“其实,这种搞法,却正是群众的公允的批判,不过借 陈 妻之口以责让之,责让 陈世美,也便是责让 蔡伯喈,也便是责让那些艳羡郡马之贵而弃亲背妇的士大夫们。”
国语词典
责让 [zé ràng]
⒈ 责问。
引《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张耳与陈余相见,责让陈余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黡、陈泽所在。」
《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责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让释义:双方各自责让。
- 2.
司明释义:⒈负责让眼睛明亮。 谓使了解下情。《左传·昭公九年》:“女为君目,将司明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亦指眼睛。清 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生人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⒉官名。新莽 设置。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 3.
喧让释义:喧哗责让。明 杨涟《劾魏忠贤疏》:“近乃公然三五成羣,勒逼諠让,政事之堂,几成鬨市。”
- 4.
引服释义:亦作“引伏”。认罪,服罪。《魏书·樊子鹄传》:“太山 太守 彭穆 参候失仪,子鵠 责让 穆,并数其罪状,穆 皆引伏。”《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 愍之,私使人谓 段氏 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置对,无一语罣人,惟自引伏。”明 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有富室某併其乡某甲田产,诬以人命,甲不胜拷掠,自引服。”
- 5.
愤恚释义:痛恨;怨恨。 《后汉书·杨赐传》:“吾每读《张禹传》,未尝不愤恚叹息。”《宋书·五行志四》:“其后 权 以谗邪,数责让 陆议,议 愤恚致卒。”《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乾封 元年大赦,独流人不许还,义府 愤恚死,年五十三。”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隆文 于讲和时,即愤恚成疾,及抵 金山,不数日即卒。”
- 6.
援送释义:犹护送。 《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上方治兵,而 吐蕃 已渡 便桥,仓猝不知所为。丙子,出幸 陕州 …… 珙 越次言曰:‘公何不言!’子仪 责让之,以兵援送行在。”《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癸卯,晋 主与 李太后、安太妃、冯后 及弟 睿,子 延煦、延寳 俱北迁,后宫左右从者百餘人。契丹 遣三百骑援送之。”胡三省 注:“援送者,送其行以为防援。”
- 7.
移书释义:⒈致书。 《汉书·刘歆传》:“歆 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宋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公復移书执政。”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鼎甲召试文》:“而 逢年 不堪其倨,竟移书辞之。”清 周亮工《书影》卷十:“寧公 移书慰公,以 谢 大魁语相勗。”⒉发送公文;布告。汉 王充《论衡·谢短》:“两郡移书,曰:‘敢告卒人。’”《后汉书·袁绍传》:“桥瑁 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驛州郡。”《陈书·章昭达传》:“华皎 之反也,其移书文檄,竝假以昭达为辞。”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各国有不公不平不文明之举动,公议院得移书
- 8.
让诮释义:责让讥诮。
- 9.
让责释义:责让。
- 10.
负物释义:⒈背物;载物。 《魏书·食货志》:“神龟、正光 之际,府藏盈溢,灵太后 曾令公卿已下任力负物而取之。”《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宋 洪兴祖 补注:“此言鼇在海中,其负山若舟之负物,今释水而陆,反为人所负,何罪而见徙也。”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其负物则少者轻,老者重。”⒉有负众望。唐 陈子昂《为程处弼辞放流表》:“行不负物,心不愧神。”⒊欠债。明 徐献忠《吴兴掌故集·杂考》:“其邻有责息於外,歷年不还,乃假之使责让,惧以祸福。负物者以为鬼神,即畀还之,其人亦自不知所以然。”
- 11.
责命释义:⒈责让;抗命。⒉降谪官职的命令。
- 12.
责息释义:求取利息。《晋书·五行志中》:“声之所往,随其所向,远者所过十数里。其邻人有责息於外,歷年不还,乃假之使为责让,惧以祸福。负物者以为鬼神,即傎倒畀之。”王闿运《黄淳熙传》:“土豪吏胥,则代贫民输租,其取偿责息,至数十百倍,良懦往往破产。”
- 13.
责言释义:责备,问罪。《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杜预 注:“将嫁女於西,而遇不吉之卦,故知有责让之言,不可报偿。”《洪秀全演义》第三回:“大人办了一个商人,却因外国责言,被朝廷降罪。”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各国领事屡有责言,致烦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