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斟酌 斟酌的意思
zhēnzhuó

斟酌

简体斟酌
繁体
拼音zhēn zhuó
注音ㄓㄣ ㄓㄨㄛ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ēn,(1) 往杯盏里倒饮料。【组词】:斟茶。斟酒。(2) 古代指精羹汁。【组词】:厨人进斟。

zhuó,(1) 斟酒。【组词】:对酌。(2) 饮酒宴会。【组词】:便酌。清酌。(3) 考虑,度量。【组词】:酌办。酌定。酌情。斟酌。酌加修改。

基本含义

斟酌指在做事情或做决策时,经过慎重思考和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

斟酌的意思

斟酌 [zhēn zhuó]

1. 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矣。——《国语·周语上》
再三斟酌。

[ qualify; consider; deliberate; ]

2. 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潜《移居》
独自斟酌。

[ pour; ]

斟酌 引证解释

⒈ 倒酒;注酒。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慈 乃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
唐 夷陵女郎 《空馆夜歌》:“緑樽翠杓,为君斟酌。”

⒉ 指饮酒。

旧题 汉 苏武《诗》之一:“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宋 向子諲 《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词:“同杯勺,同斟酌,千愁一醉都推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斟酌移时,女频来行酒,嫣然含笑,殊不羞濇。”

⒊ 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贵适其中。故凡事反复考虑、择善而定,亦称斟酌

《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 攸之、禕、允 之任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
曹禺 《日出》第四幕:“字眼上可以略为斟酌斟酌再用。”

⒋ 犹思忖;思量。

唐 杜甫 《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仇兆鳌 注:“斟酌,代为思忖也。”
宋 范成大 《次韵子文探梅水西》:“斟酌芳心正怯寒,有情真被无情恼。”
清 余京 《中秋月蚀》诗:“广寒 宫闕愁昏黑,斟酌 姮娥 秉烛行。”

⒌ 品评欣赏。

宋 向子諲 《清平乐·滁阳寄邵子非诸友》词:“今夜凄然对影,与谁斟酌姮娥。”

⒍ 执掌。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天有北斗,所以斟酌元气;帝有尚书,所以出纳王命。”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若夫驂驾六龙,驱驰七圣,斟酌元气,裁成天道者,其惟圣人乎!”
宋 曾巩 《祭黄君文》:“当世之官,有微有盛。盛者庙堂,斟酌王命。”

⒎ 安排;摆布。

《北史·杨愔传》:“太皇太后曰:‘岂可使我母子受 汉 老嫗斟酌。’”


国语词典

斟酌 [zhēn zhuó]

⒈ 斟,倒酒。酌,饮酒。斟酌借指饮酒。

《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一》:「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晋·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⒉ 考虑可否而决定取舍。

《国语·周语上》:「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红楼梦·第一〇回》:「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

推敲


斟酌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推敲释义: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宾客嘉话录》)。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斟酌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果断释义:有决断;不犹豫:采取果断措施。他处理问题很果断。
    • 2.
      武断释义:⒈只凭主观作判断:我对此事知之不详,不敢武断。⒉形容言行主观片面:说话武断。这样作决定,未免太武断了。⒊妄以权势裁断曲直:武断乡曲。

斟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字不苟释义:苟:马虎,随便。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 2.
      九秋释义:⒈指秋天。晋 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南朝 宋 谢灵运《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唐 杜甫《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华罗庚《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⒉指九月深秋。唐 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元 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⒊九年。汉 张衡《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唐 刘禹锡《
    • 3.
      便宜从事释义:谓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 4.
      便宜施行释义: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 5.
      借倩释义:暂借;借用。宋 欧阳修《本论上》:“今厢禁之军,有司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暂用之,谓之借倩。”《元典章·户部一·职田》:“於内若有荒地,於近上户内斟酌,时暂借倩牛力,限二年内逐旋耕垦作熟。”元 无名氏《桃花女》楔子:“敢不是你儿子私下借倩这个小廝,要我的银子,来坏我的买卖。”
    • 6.
      军期释义:军事方面约定的限期。 泛指军令。《晋书·蔡谟传》:“东瀛公 腾 为车骑将军,镇 河 北,以 克 为从事中郎,知必不就,以军期致之。”《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辛丑,敕:‘防御、团练使,自非军期,无得专奏事,皆先申观察使斟酌以闻。’”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而北取 燕 蓟,调发非常,动以军期为言。”
    • 7.
      准情酌理释义:斟酌事理。
    • 8.
      列星释义:罗布天空定时出现的恒星。《公羊传·庄公七年》:“恒星者何?列星也。”何休 注:“恒,常也,常以时列见。”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观其鈲,烂如列星之行。”明 何大复《织女赋》:“步列星之文履兮,纚素霞以为裳。”清 顾大申《饮太白酒楼醉后走笔成篇》诗:“摘取列星当酒钱,斟酌海水常不乾。”
    • 9.
      办理释义:处理(事务);承办:这些事情你可以斟酌办理。本店办理邮购业务。
    • 10.
      参处释义:⒈斟酌处理。⒉加以弹劾和处分。
    • 11.
      参度释义:斟酌审量。
    • 12.
      参注释义:谓列入名册,斟酌录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八年》:“张邦昌、刘豫 僭号背国,原其本心,实非得已,其子孙亲属,并令依旧参注,无官者仍许应举。”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高琪 定制省部寺监官,参注进士吏员。”
    • 13.
      参诘释义:斟酌查问。
    • 14.
      参酌释义: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参酌处理。参酌具体情况,制订工作计划。
    • 15.
      名程释义:⒈名称与程式。南朝 梁 沉约《授蔡法度廷尉制》:“至於章句蹐滞,名程乖碍,莫不斟酌厥衷,允得其门。”⒉名家的程式。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嘉庆二十五年》:“余时年幼,文笔恣肆,骨力开张,虽合墨裁,而绳之诸名程远矣。”
    • 16.
      和傩释义:方言。谓和睦同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诸事和儺存厚道,求全责备惹人嗔。”太平天囯 李秀成《谕侄容椿男容发书》:“尔等已过 绍郡,可与 陆主将 和儺斟酌,好守 绍郡,计克 寕波。”
    • 17.
      咬文啮字释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 18.
      咬文齧字释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 19.
      品酌释义:衡量,斟酌。
    • 20.
      商兑释义:商量斟酌。

斟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字不苟释义:苟:马虎,随便。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 2.
      九秋释义:⒈指秋天。晋 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南朝 宋 谢灵运《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唐 杜甫《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华罗庚《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⒉指九月深秋。唐 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元 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⒊九年。汉 张衡《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唐 刘禹锡《
    • 3.
      便宜从事释义:谓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 4.
      便宜施行释义: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 5.
      借倩释义:暂借;借用。宋 欧阳修《本论上》:“今厢禁之军,有司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暂用之,谓之借倩。”《元典章·户部一·职田》:“於内若有荒地,於近上户内斟酌,时暂借倩牛力,限二年内逐旋耕垦作熟。”元 无名氏《桃花女》楔子:“敢不是你儿子私下借倩这个小廝,要我的银子,来坏我的买卖。”
    • 6.
      军期释义:军事方面约定的限期。 泛指军令。《晋书·蔡谟传》:“东瀛公 腾 为车骑将军,镇 河 北,以 克 为从事中郎,知必不就,以军期致之。”《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辛丑,敕:‘防御、团练使,自非军期,无得专奏事,皆先申观察使斟酌以闻。’”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而北取 燕 蓟,调发非常,动以军期为言。”
    • 7.
      准情酌理释义:斟酌事理。
    • 8.
      列星释义:罗布天空定时出现的恒星。《公羊传·庄公七年》:“恒星者何?列星也。”何休 注:“恒,常也,常以时列见。”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观其鈲,烂如列星之行。”明 何大复《织女赋》:“步列星之文履兮,纚素霞以为裳。”清 顾大申《饮太白酒楼醉后走笔成篇》诗:“摘取列星当酒钱,斟酌海水常不乾。”
    • 9.
      办理释义:处理(事务);承办:这些事情你可以斟酌办理。本店办理邮购业务。
    • 10.
      参处释义:⒈斟酌处理。⒉加以弹劾和处分。
    • 11.
      参度释义:斟酌审量。
    • 12.
      参注释义:谓列入名册,斟酌录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八年》:“张邦昌、刘豫 僭号背国,原其本心,实非得已,其子孙亲属,并令依旧参注,无官者仍许应举。”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高琪 定制省部寺监官,参注进士吏员。”
    • 13.
      参诘释义:斟酌查问。
    • 14.
      参酌释义: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参酌处理。参酌具体情况,制订工作计划。
    • 15.
      名程释义:⒈名称与程式。南朝 梁 沉约《授蔡法度廷尉制》:“至於章句蹐滞,名程乖碍,莫不斟酌厥衷,允得其门。”⒉名家的程式。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嘉庆二十五年》:“余时年幼,文笔恣肆,骨力开张,虽合墨裁,而绳之诸名程远矣。”
    • 16.
      和傩释义:方言。谓和睦同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诸事和儺存厚道,求全责备惹人嗔。”太平天囯 李秀成《谕侄容椿男容发书》:“尔等已过 绍郡,可与 陆主将 和儺斟酌,好守 绍郡,计克 寕波。”
    • 17.
      咬文啮字释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 18.
      咬文齧字释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 19.
      品酌释义:衡量,斟酌。
    • 20.
      商兑释义:商量斟酌。

斟酌造句

1.他行文谨慎,虽一掷百万,也要再三斟酌

2.我们遇事时要头脑清醒,斟酌损益权衡轻重。

3.报刊上使用的语言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4.我把这封信前前后后反复斟酌了一番之后才发了出去。

5.公司主管经常不斟酌现况就下唆使,而后又朝令夕改,弄得大家疲于奔命,口碑载道!

6.我时而希望,时而沮丧,时而狂乱,时而斟酌

7.人生象是一碗茶,需细细品味;人生象是一味药,需认真煎熬;人生象是一盘棋,需仔细斟酌

8.事情比较复杂,怎么处理,还得斟酌一下。

9.每当拿起一本好书,细细斟酌,就沉没在文学的海洋无法自拔。

10.作文时,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斟酌

11.推敲从此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12.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13.斟酌再三,终于同意了。

14.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却恐怕要自己斟酌,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多数是被压服的。

15.我的意见只不过是野人献芹而已,提出来请诸位斟酌

16.爱情不是加糖的咖啡,它的苦涩需要仔细的斟酌

17.遨游在中国古典翰墨中,体味古人曾句句斟酌的文字,飘渺的卷帙,抑或酒后惺忪中的梦呓,都让我们如坐春风。

18.这件事情我斟酌了好久,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告诉你,直到现在我还是迟疑不决啊。

19.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20.妹妹看着面前的两桌菜,费了斟酌。就像在两处旅游景点之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处,一时不知所措。

斟酌(zhenzh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斟酌是什么意思 斟酌读音 怎么读 斟酌,拼音是zhēn zhuó,斟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斟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