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质 [wú zhì]
1. 没有诚信。
3. 没有实体。
无质 引证解释
⒈ 没有诚信。
引《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
孔颖达 疏:“质,诚也。”
《左传·昭公十六年》:“楚子 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嘉 杀之,遂取 蛮氏。”
杜预 注:“质,信也。”
⒉ 没有实体。
引南朝 梁 沉约 《难范缜<神灭论>》:“形既无知,神本无质。”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无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僞辞释义:虚假的言辞。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 徐福 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权 恃 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章炳麟《序种姓下》:“至 唐 则有赐姓蛮夷降虏……故 乌石兰氏 自更曰乌,以援枝鸣,虽 韩愈 依违其间,夷汉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其不蘖芽于 豪州 受命之世灼灼也。”
- 2.
戎蛮释义:⒈亦作“戎曼”。即 蛮氏。古族名。西戎 的一支。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公羊传·哀公四年》:“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赤 者何?戎曼子 之名也。”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即 戎蛮子国。哀 四年,楚 围 蛮氏,尽俘以归。”⒉泛指四夷。晋 张华《命将出征歌》:“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清 薛福成《代李
- 3.
无质释义:⒈没有诚信。《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孔颖达 疏:“质,诚也。”《左传·昭公十六年》:“楚子 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嘉 杀之,遂取 蛮氏。”杜预 注:“质,信也。”⒉没有实体。南朝 梁 沉约《难范缜<神灭论>》:“形既无知,神本无质。”唐 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 4.
真文释义:佛道所指经文、符箓等。唐 高宗《述圣记》:“以 中华 之无质,寻 印度 之真文。”唐 韦渠牟《步虚词》之九:“真文几时降,知在 永和 年。”
- 5.
蘖芽释义:草木萌生的新芽。引申为开始发生。明 宋濂《金华永宁禅庵记》:“必有龙鬼昼夜护持,使般若之种蘖芽其间,亦其势致焉。”清 龙启瑞《大冈埠团练公局记》:“夫以 广西 之盗蔓延数十州县,蘖芽乎十年之前,一发而不可治。”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虽 韩愈 依违其间,夷 汉 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其不蘖芽於 豪州 受命之世,灼灼也。”
- 6.
要盟释义:⒈强迫签定盟约。《史记·太史公自序》:“祭仲 要盟,郑 久不昌。”宋 岳珂《桯史·乾道受书礼》:“绍兴 要盟之日,虏先约毋得擅易大臣。秦檜 既挟以无恐,益思媚虏。”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日本 ﹞復以兵轮驻 釜山 要盟。”⒉泛指订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未几,媪至,曰:‘可以代 闺秀 否?’王孙 申谢而返,始告父母,遣媒要盟。”⒊强迫订立的盟约。《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要盟可犯,而 桓公 不欺;曹子 可讎,而 桓公 不怨。”何休 注:“
- 7.
质要释义: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亦泛指券契。《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杜预 注:“质要,券契也。”孔颖达 疏:“由质要者,谓断争财之狱,用券契正定之也。”《后汉书·马融传》:“由质要之故业,率典刑之旧章。”引申为准则。《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拔”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而足下二三其德,彊弱易谋,急则曲躬,缓则放逸,行无定端,言无质要。为壮士者,固若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