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南渡 南渡的意思
nán

南渡

简体南渡
繁体
拼音nán dù
注音ㄋㄢˊ ㄉ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nán nā,(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组词】: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2) 姓。 ◎ 〔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dù,(1) 横过水面。【组词】: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2) 由此到彼。【组词】:渡过难关。(3) 转手,移交。【组词】:引渡。(4) 过河的地方。【组词】:渡口。渡头。

基本含义

指古代人民或军队由北方渡过江河南下,特指历史上刘备率军南渡长江,意味着转危为安,重获胜利。

南渡的意思

南渡 [nán dù]

1. 亦作“南度”。

2. 渡水而南。

4. 犹南迁。晋元帝、宋高宗皆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南渡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南度”。

⒉ 渡水而南。

《楚辞·九章·哀郢》:“当 陵阳 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王逸 注:“渡,一作度。”
《史记·晋世家》:“五年春, 晋文公 欲伐 曹,假道於 卫,卫 人弗许。还自 河 南度,侵 曹,伐 卫。”
唐 柳宗元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⒊ 犹南迁。 晋元帝、宋高宗 皆渡 长江 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宋史·孝宗纪赞》:“高宗 以公天下之心,择 太祖 之后而主之,乃得 孝宗 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元 赵孟頫 《岳鄂王墓》诗:“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郁达夫 《题闽县陈贻衍西湖记游画集》诗之一:“南渡江山气不雄, 钱塘 苏小 可怜虫。”


国语词典

南渡 [nán dù]

⒈ 渡水而南。

《史记·卷三〇·晋世家》:「还,自河南渡,侵曹,伐卫。」
《楚辞·屈原·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⒉ 晋五胡乱华,晋室渡江,自洛阳迁都建业,称为「南渡」。

《晋书·卷五九·汝南王亮传》:「永嘉末,以寇贼充斥,遂南渡江。」
唐·李白〈金陵〉诗:「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⒊ 宋徽、钦二宗,为金人所执,宋室自汴梁,迁都临安,称为「南渡」。

《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纪·赞曰》:「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后来高宗南渡称帝,改号建炎。」


南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中释义:晋 室南渡后对 浙江 会稽 一带的泛称。亦专指 会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 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徧游 东中 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唐 李嘉祐《送张惟俭秀才入举》诗:“春归定得意,花送到 东中。”清 吴伟业《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玉京道人 莫详所自出,或曰 秦淮 人,姓 卞 氏……踰两年,渡 浙江,归於 东中 一诸侯。”
    • 2.
      二万五千里长征释义:简称长 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均 先后被迫退出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 江,攻占了遵义。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 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 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
    • 3.
      二府释义:⒈汉 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 敞 行,皆遣主者随之。”章炳麟《秦政记》:“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⒉宋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宋 初,循 唐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宋 王安石《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 相者。”⒊明、清
    • 4.
      五马渡释义:地名。 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西北。相传为 西晋 末 晋元帝 与 彭城 等五王南渡 长江 登岸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辞院》:“幕府山 蜡檄星驰,五马渡 楼船飞滚。”参见“五马渡江”。
    • 5.
      五马渡江释义:指 西晋 末 司马氏 五王南渡 长江,于 建邺(今 南京)建立 东晋 王朝事。
    • 6.
      优借释义:⒈优待,借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晋 朝南渡,优借士族,故 江 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时 吒利 初立功,代宗 方优借。”⒉宽容,宽假。《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夏州 边镇,朝廷向来每加优借,府州 褊小,得失不繫重轻,且宜抚諭 彝兴,庶全大体。”宋 司马光《辞入对小殿札子》:“以臣劝君,其罪至大,緃陛下优借,而天威咫尺,恐陨越随之。”
    • 7.
      伧子释义:⒈晋 南北朝 时,南人对北人或南渡北人的蔑称。《晋书·周玘传》:“于时中州人士佐佑王业,而 玘 自以为不得调,内怀怨望……将卒,谓子 勰 曰:‘杀我者诸傖子,能復之,乃吾子也。’吴 人谓中州人曰‘傖’,故云耳。”⒉指鄙陋的庸人。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甘露》:“《苕溪渔隐》尝载:熙寧 六年,建昌 松上甘露。述 华阴 道人之言曰:‘譬如人身精液,流通均布六七十年中,若其寿短促,则涌併于未死之前,此木盖将槁故耳。’明春,松果不復荣。此妄言也,无知傖子復信其言,何哉?”
    • 8.
      侨流释义:东晋 南北朝 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宋书·谢晦传》:“义熙 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 晦 分判 扬、豫 民户,以平允见称。”
    • 9.
      候驾释义:⒈迎候帝王。 《魏书·李遐传》:“庄帝 潜济 河 北相会。遐 既闻 荣 推奉 庄帝,遂开门謁候。仍从驾南渡,及 河阴,为乱兵所害,时年四十二。事寧……以候驾之功封 卢乡县开国伯。”⒉等候出行的车马。《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镇西长史 杜预 言於众曰:‘伯玉 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望已高,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将何以堪其责乎?’瓘 闻之,不候驾而谢 预。”⒊恭候大驾。等候对方来临的敬语。欧阳山《苦斗》五七:“人家是专门约定在 翁源 候驾的么?”
    • 10.
      八蜡神释义:八蜡,为 周 代有关农事的祭名。后民间附会为驱除虫害、捍灾御患之神。其神为谁说法不一。清 袁枚《新齐谐·鬼多变苍蝇》:“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须向 刘猛 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四:“八蜡庙,即将军祠,由来久矣。直省郡邑皆有 刘猛 将军祠,畿辅、齐 鲁 之间,祀之尤谨,究不知为何神。据《畿辅通志》引《灵异録》云,将军姓 刘,名 承忠,元 末指挥,驱蝗保稼,列郡祀之。余按《怡庵杂録》载 宋 景定 四年三月八日,封扬威侯,并载制勅,则神乃南渡名将 刘錡 也。生则敌愾效忠,死而捍灾御患
    • 11.
      内翰释义:⒈唐 宋 称翰林为内翰。唐 徐夤《辇下赠屯田何员外》诗:“内翰好才兼好古,秋来应数到君家。”原注:“员外与 杨 老丞翰林同年,恩义最。”《西湖老人繁胜录》:“从驾官单行马:丞相、太师……内翰。”《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后来南渡过 江,文章之士极多。惟有 洪内翰 才名,可继 东坡 之作。”⒉清 代称内阁中书为内翰。清 钮琇《觚賸·石经》:“余既购 西安 石经全本,而未详书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书 频阳,询 李子德 内翰。”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王鸣盛》:“与 王侍郎 兰泉先生、钱少詹 大昕、吴内翰
    • 12.
      冷地释义:⒈寒冷的土地。 唐 王建《寄崔列中丞》诗:“火山无冷地,浊流无清泉。”⒉冷僻处所。《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绍定五年》:“金 主慰之曰:‘南渡后,国家比承平时,有何奉养!然叔父亦未尝沾溉;无事则置之冷地,无所顾藉,缓急则置于不测。’”
    • 13.
      制置使释义:官名。唐 大中 五年设置,经划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 初不常置。南渡后,因与 金 作战,设置渐多,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其秩高者称为“制置大使”。制置使往往辖治数路军务,类似 明 清 的总督。《宋史·宁宗纪三》:“成都府路 安抚使 董居谊 为 四川 制置使。”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祖宗朝,制置使多用名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
    • 14.
      十二楼释义:⒈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处。《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命曰 迎年’。上许作之如方,命曰 明年。”《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昆仑 玄圃 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晋 葛洪《抱朴子·祛惑》:“又见 崑崙山 上一面輒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唐 李白《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明 顾咸正《登华山》诗:“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⒉泛指高层的楼阁。唐 王昌龄《放歌行》:“南渡 洛
    • 15.
      十年窗下无人问释义:谓科举时代士人为考取功名,长期闭门苦读而不为世人所知。 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南渡后,疆土狭隘,止 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入仕……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岂不闻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信有之也。”元 本 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你为甚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只图一举成名天下知。”
    • 16.
      半仗释义:仪仗队的半数。《新唐书·仪卫志上》:“内外仗队,七刻乃下。常参、輟朝日,六刻即下。宴蕃客日,队下,復立半仗於两廊。”《宋史·仪卫志一》:“初,宋 制,有黄麾大仗、半仗、角仗、细仗。南渡后,仪仗尤简,惟选黄麾半仗、角仗、细仗,而大仗不设。”《金史·仪卫志上》:“大定 八年正月,册皇太子於 大安殿,用黄麾半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 17.
      南渡释义:⒈亦作“南度”。渡水而南。《楚辞·九章·哀郢》:“当 陵阳 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王逸 注:“渡,一作度。”《史记·晋世家》:“五年春,晋文公 欲伐 曹,假道於 卫,卫 人弗许。还自 河 南度,侵 曹,伐 卫。”唐 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⒉犹南迁。晋元帝、宋高宗 皆渡 长江 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唐 李白《金陵》诗之一:“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宋史·孝宗纪赞》:“高宗 以公天下之心,择 太祖 之后而主之,乃得 孝宗 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
    • 18.
      合食释义:⒈犹合祭。《公羊传·文公二年》:“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於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新唐书·礼乐志三》:“禘、祫,大祭也。祫以昭穆合食於太祖。”宋 曾巩《为人后议》:“夫所谓收族者,记称与族人合食,序以昭穆,别以礼义之类。”参见“合祭”。⒉同炊。谓不分家。汉 焦赣《易林·睽之姤》:“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乐相好,各得所欲。”明 宋濂《郑都事墓志铭》:“其家自 宋 南渡初即合食为义门,迄今已歷十世。”⒊同时受享几处食邑。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冀 合食四县,赏赐皆如 霍光。”
    • 19.
      土市子释义:宋 代 汴京(今 河南 开封)市街名。位于内城。南渡前,人烟稠密,商业繁荣。后亦以泛指闹市。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潘楼 东去 十字街,谓之 土市子,又谓之 竹竿市。”元 张国宝《罗李郎》第三折:“恰离了招商打火店儿门,早来到物穰人稠土市子。”又称“土市”。宋 范成大《市街》诗:“梳行 讹杂马行杂,药市 萧骚 土市 寒。”
    • 20.
      天章阁释义:宋 宫中藏书阁名。始建于 宋真宗 天禧 四年,翌年成。座落 会庆殿 西,龙图阁 北。仁宗 即位,专用以藏 真宗 御制文集、御书。置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南渡后,又于 临安 大内后 万松岭 建 天章阁。参见 宋 岳珂《愧郯录》卷十四。

南渡(nand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南渡是什么意思 南渡读音 怎么读 南渡,拼音是nán dù,南渡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南渡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