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雕 [zhuó diāo]
1. 亦作“斵雕”。
3. 去掉雕饰。亦谓斲理雕弊之俗。
斲雕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斵雕”。去掉雕饰。亦谓斲理雕弊之俗。
引汉 王褒 《<皇太子箴>序》:“改文为质,斵雕成素。”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衣冠礼乐,扫地无餘,斵雕刓方,经纶草昧。”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已而回澜障川,斲雕反朴,崇议论,尚风节。”
斲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斲琱为朴释义:见“斲雕爲朴”。
- 2.
斲雕释义:亦作“斵雕”。去掉雕饰。亦谓斲理雕弊之俗。汉 王褒《<皇太子箴>序》:“改文为质,斵雕成素。”南朝 梁 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衣冠礼乐,扫地无餘,斵雕刓方,经纶草昧。”元 刘壎《隐居通议·文章五》:“已而回澜障川,斲雕反朴,崇议论,尚风节。”
- 3.
斲雕为朴释义:亦作“斲琱爲樸”。 亦作“斲彫爲朴”。亦作“斵彫爲樸”。谓去掉雕饰,崇尚质朴。亦谓斲理雕弊之俗,使返质朴。《史记·酷吏列传》:“漢 興,破觚而爲圜,斲雕而爲朴。”司马贞 索隐:“應劭 云:‘削雕爲璞也。’晉灼 云:‘凋,弊也。斲理凋弊之俗,使反質樸也。’”《汉书·酷吏传序》作“斲琱而爲樸”。《後汉书·皇后传序》:“及 光武 中興,斲彫爲朴,六宫稱號,唯皇后及貴人。”《梁书·敬帝纪论》:“然不能息末敦本,斵彫爲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陈书·宣帝纪》:“斲雕爲朴,庶几可慕,雉頭之服既焚,弋綈之衣方襲,捐撤
- 4.
破觚斲雕释义:语出《史记·酷吏列传》:“漢 興,破觚而爲圜,斲雕而爲樸。”后以比喻删繁杂而从简易,去浮华而尚质朴。宋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而 文帝 由 代 邸嗣 漢 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方且破觚斲雕,衣綈履革,務率敦樸,推行恭儉。”
- 5.
禁罔释义:谓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 《汉书·刑法志》:“姦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寖密。”宋 曾巩《知州制》:“然破觚以为圜,斲雕以为朴,禁罔疏阔,而吏治蒸蒸,不至于姦,犹为近古。”清 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悲年运之日往,值禁罔之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