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铢钱释义:中国古代铜铸币。 钱重三铢,上有“三铢”二字,故名。
- 2.
下缘释义:铸币下方的近边缘部分。
- 3.
两本位制释义:即复本位制。 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两种铸币均为本位币,都可自由铸造,并均为无限法偿。两币按国家规定比价流通。十六至十八世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曾广泛采用。
- 4.
刀币释义:中国古代铜铸币。形似刀,上面铸有文字,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
- 5.
厌胜钱释义:供佩带的一种物品,形似铸币,正面铸有各种吉祥语。旧俗认为可以压伏邪魅,故称“压胜钱”。参阅 宋 洪遵《泉志》十五、王黼《宣和博古图录》。
- 6.
复本位制释义:金和银同时作 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在铸币自由流通条件下,金银的持有者都可按国家规定自由铸造货币。这种制度在 16—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比较流行。
- 7.
广西银币释义:铸币简介:1919年,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主政广西,将清朝留下来的“广西铜元局”改造成“广西造币厂”,自己开铸贰毫银币。1922年,广西造币厂铸造“民国十一年”二毫银币。
- 8.
开元通宝释义:也叫开元钱。中国古代铜铸币。唐初钱币改革,不再以铢为计量单位,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仍为方孔圆形,十枚重一两。
- 9.
法货释义:古代合乎国家法定标准的铸币。
- 10.
法钱释义:古代指形式、币材、重量等合于法定标准的铸币。《汉书·食货志下》:“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颜师古 注:“法钱,依法之钱也。”《文物》1965年第1期:“所谓法化、法钱就是合乎政府规定标准(包括形式、币材、重量)的铸币。”
- 11.
火耗释义:⒈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⒉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
- 12.
铜冶释义:谓冶铜铸币。
- 13.
错刀释义:⒈汉王莽所铸币名。⒉引申为钱币的通称。⒊即金错刀。
- 14.
黔落释义:冶铜铸币的场所。 《管子·山权数》:“请立币。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立黔落,力重,与天下调。”郭沫若 等集校:“黔落殆冶铜铸币之场所……所言为铸币事,与市廛无关。鼓铸必多用燃料而成聚落,故称其为黔落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