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体 [shēng tǐ]
1. 古时供祭祀用的牺牲的躯体。
牲体 引证解释
⒈ 古时供祭祀用的牺牲的躯体。
引《周礼·天官·外饔》:“外饔,掌外祭祀之割亨,共其脯脩刑膴,陈其鼎俎,实之牲体鱼腊,凡宾客之飱饔,饗食之事,亦如之。”
《礼记·燕义》:“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金史·礼志二》:“﹝诸太祝﹞从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载牲体,并取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牲体左右胖升载分合上》:“凡牲体有左右胖,由鑊实鼎曰升,由鼎实俎曰载。有用全体者,有用右胖左胖者。大约牲专用於一人,则实全体;分用於众人,则以右体为贵,而左体次之。”
牲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腔释义:⒈满腹;满胸。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若果是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西游记》第八二回:“你看他做出那千般娇态,万种风情。岂知 三藏 一腔子烦恼。”清 陈天华《警世钟》:“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郭小川《大海浩歌》:“好,一腔胆略,好,一身风采。”⒉表数量。用于宰杀的牲体,如羊、猪等。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唐 姜晦 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銓衡,曾无分别。选人歌曰:‘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 姜侍郎。’”《水浒传》第二回:
- 2.
体解释义:⒈古代祭祀、宴飨时,将牲体切割为二十一部分。《国语·周语中》:“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羊殽,体解节折也。”孙诒让 正义:“今以《礼经》、《春秋》内外传及 韦、杜、贾 诸説参互考之,脀解之法盖有五,而实止四等。一曰全烝,全而荐之,则不解者也……四曰体解,节折谓之折俎,亦谓之殽烝。於七体中,復解前后左右肱股、脊、左右胁,各为三体,则解为二十一体也。凡牲之爓孰者,必体解。”⒉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楚辞·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3.
俎味释义:指祭祀用食品。 因牲体置于俎上,故称。
- 4.
俎簋释义:俎和簋,为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两种礼器。俎载牲体,簋盛黍稷。
- 5.
廞车释义:陈列的遣车。 遣车,古代送葬时载牲体的车。
- 6.
廞马释义:拉遣车的马。遣车,古代送葬时装载牲体的车子。
- 7.
折俎释义:⒈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 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徵圣》:“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⒉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唐 毛杰《与卢藏用书》:“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 8.
梡嶡释义:亦作“梡橛”。 礼器。上古祭祀用以陈放牲体。
- 9.
槱燎释义: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
- 10.
殽烝释义:亦作“殽脀”。 指将煮熟牲体节解,连肉带骨放在俎上,以享宾客。《仪礼·特牲馈食礼》:“众宾及众兄弟、内宾宗妇、若有公有司私臣,皆殽脀。”《左传·宣公十六年》:“晋侯 使 士会 平王室,定王 享之,原襄公 相礼,殽烝。”杜预 注:“烝,升也,升殽於俎。”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七:“‘享有体荐,宴有折俎’……折俎谓体解节折,升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亦谓之殽烝。”
- 11.
烟祀释义:古代对天神的祭祀。祭时先积柴,再加牲体、币帛等祭品于柴上烧之,使烟升起,表示告天。烟,通“禋”。
- 12.
燔烈释义:《诗·大雅·生民》:“诞我祀如何……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毛 传:“傅火曰燔,贯之加于火曰烈。”孔颖达 疏:“傅火曰燔,谓加火烧之。《商颂》曰:‘如火烈烈’,则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烧,故云贯之加於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时燔燎牲体。宋 苏轼《内中御侍已下贺年节词语·皇太后》:“伏以三元资始,磔禳以饯餘寒;万寳更新,燔烈以兴嗣岁。”
- 13.
疈辜释义:分割、肢解牲体。
- 14.
破磔释义:谓砍断分割牲体。
- 15.
磔禳释义:亦作“磔攘”。谓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吕氏春秋·季春》:“国人儺,九门磔禳,以毕春气。”高诱 注:“命国人儺,索宫中区隅幽闇之处,击鼓大呼,驱逐不祥,如今之正岁逐除是也。九门,三方九门也。嫌非王气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也。”宋 苏轼《贺正启》:“伏以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餘寒。”清 龚自珍《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方下车而矢磔攘兮,三岁挞而垂效。”
- 16.
禋瘗释义:谓祭祀天地。 禋,指祭天。将牲体、玉帛等放在柴火上焚烧,升烟以祭。瘗,指祭地。礼毕将牲体、玉帛等埋于地以享。
- 17.
禋祀释义: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 先燔柴升烟,再加牲体或玉帛于柴上焚烧。《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 注:“禋之言烟。周 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槱,积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孙诒让 正义:“窃以意求之,禋祀者盖以升烟为义,实柴者盖以实牲体为义,槱燎者盖以焚燎为义。礼各不同,而礼盛者得下兼其燎柴则一。”《汉书·礼乐志》:“﹝《郊祀歌》十九章﹞恭承禋祀,温豫为纷,黼绣周张,至神至尊。”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封
- 18.
罢辜释义:分裂牲体。
- 19.
肵俎释义:敬尸之俎。古代祭祀时用以盛牲体心舌之器。
- 20.
脡脊释义:牲体脊骨的中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