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发 [jǔ fā]
1. 检举揭发坏人、坏事。
英[expose, denounce;]
举发 引证解释
⒈ 检举揭发。
引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临战,兵弩不离陈;离陈,伍长什长不举发,与同罪。”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战》:“出口之货,有作伪者,准商举发,立予查究。”
⒉ 发作。
引元 杨梓 《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今 尉迟 又有风病举发,动止不得。”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眼见 关公 箭疮举发,不能动止。”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先妣有心痛疾,举发则弥旬不瘳。”
国语词典
举发 [jǔ fā]
⒈ 检举告发。
例如:「他剥削劳工的行为,终于遭人举发。」
⒉ 病情发作。
引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不想庞涓在公子根前下了谮言,将贫道刖其二足,如今佯推风疾举发。」
《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人来时不见有风病,敢只是近日举发此症。」
⒊ 行事发令。
引《管子·幼官》:「举发以礼,时礼必得。」
举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刺举释义:⒈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三河 尤基,臣请先刺举 三河。”《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氾公 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严复《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周振甫 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⒉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
- 2.
发剔释义:犹发擿。揭发;举发。
- 3.
发擿释义:⒈亦作“发摘”。揭发;举发。⒉犹阐发。⒊犹启发,开导。
- 4.
发谪释义:举发;谴责。
- 5.
密举释义:秘密举发。
- 6.
手枪释义:单手擎举发射的短枪。口径多为45—43毫米,重1千克左右,长200毫米左右,容弹量5—20发,在50米内有良好的杀伤效能。
- 7.
扬疾释义:谓举发丑事,高声谩骂。
- 8.
按举释义:检查举发。
- 9.
推唱释义:⒈申报;举发。 ⒉推崇唱和。
- 10.
擿奸发伏释义: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
- 11.
暗纠释义:暗中举发。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己丑词林》:“陶 居家最久,丁未年以房师 李晋江 故,忽被暗纠,云座主復推座主,门生復及门生,人皆疑骇。”
- 12.
检擿释义:检查举发。
- 13.
江东三虎释义:指 宋 代 杨紘、王鼎、王绰。三人曾提点 江 东刑狱,竞相揭露举发官吏隐罪,无所宽贷,所部官吏目为“三虎”。
- 14.
牧司释义:⒈监督举发。 ⒉管民政的地方官。
- 15.
痰喘释义:中医病症名。 指由气管积痰而引起的呼吸不畅、心跳、出汗等症状。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孝友》:“父久病痰喘,按时举发。”《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因冷空气来袭,肺气肿突然感染,因而痰喘加剧,医生本已同意我不日出院的决定,临时因病情变化又被取消了。”参阅 元 朱震亨《丹溪心法》。
- 16.
纠举释义:亦作“糺举”。督察举发。《后汉书·桓帝纪》:“长吏臧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后汉书·皇甫规传》:“今臣还督本土,糺举诸郡,絶交离亲,戮辱旧故,众谤阴害,固其宜也。”《北齐书·窦泰传》:“泰 以勋戚居臺,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宋 欧阳修《再论按察官吏状》:“乞朝廷选差按察使,糺举年老、病患、赃污、不材四色之人,以行澄汰。”《清史稿·世祖纪二》:“今后各宜洗濯自新,务尽职事,并许督抚纠举,都察院考覈以闻。”
- 17.
纠列释义:⒈水流清冽貌。⒉举发。
- 18.
纠劾释义:亦作“糺劾”。举发弹劾。
- 19.
纠参释义:举发弹劾。
- 20.
纠发释义: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