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 [mǎ kǒu]
1. 马的嘴。
2. 骨相用语。指人的嘴像马的嘴,是帝王圣贤的特征之一。
4. 方言。指尿道口。
马口 引证解释
⒈ 马的嘴。
引《诗·小雅·采芑》“约軧错衡,八鸞瑲瑲” 宋 朱熹 集传:“铃在鑣曰鸞,马口两旁各一,四马故八也。”
⒉ 骨相用语。指人的嘴像马的嘴,是帝王圣贤的特征之一。
引汉 王充 《论衡·骨相》:“传言 黄帝 龙颜…… 周公 背僂, 皋陶 马口。”
⒊ 方言。指尿道口。
引《醒世姻缘传》第三九回:“他最苦的是每次小便,那马口里面就如上刀山一般的割痛。”
马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傍释义:同“两旁”。《诗·小雅·蓼萧》“和鸞雝雝”唐 孔颖达 疏:“郭璞 曰,鑣马勒傍铁也。言置铃於马口之两傍。”《汉书·成帝纪》“阑入尚方掖门,至 未央宫 鉤盾中”唐 颜师古 注:“掖门在两傍,言如人臂掖也。”
- 2.
八鸾释义:⒈亦作“八鑾”。八个鸾铃。鸾,结在马衔上的铃铛。马口两旁各一,四马八铃,故称八鸾。⒉称天子车驾。
- 3.
回镳释义:⒈犹回马。镳,用以钳马口,古称勒,俗称嚼子。⒉犹回马。
- 4.
宾铁释义:⒈镔铁。 精炼之铁。宾,用同“鑌”。《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彦暉 将 顾彦瑶 顾城已危,谓诸将吏曰:‘事公当生死以之!’指其所佩宾铁剑曰:‘事急而有叛者,当齿此剑!’”《宋史·外国传六·高昌》:“又有礪石,剖之得宾铁,谓之喫铁石。”⒉辽 之号。《金史·太祖纪》:“上曰:‘辽 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 色尚白。’於是国号 大金。”⒊指马口铁。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他们有一个宾铁罐子,大概装过饼干的。”
- 5.
拑勒释义:将衔勒放入马口。 喻严加约束。
- 6.
拑秣释义:以木衔马口而秣。围城以此伪装有蓄积。
- 7.
拑马释义:谓围城中以木衔马口使马不能食粟而有秣马之状,伪装成有蓄积,能固守的样子,从而迷惑敌方。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闻之也,围者,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何休 注:“秣者以粟置马口中,拑者以木衔其口,不欲令食粟,示有畜积。”按,拑原作“柑”,从 阮元《校勘记》改。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徒思拑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
- 8.
排沫释义:系在马口衔铁两边用以扇汗的飘带。
- 9.
柑马释义:以木置马口中,不令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何休 注:“柑者,以木衔其口,不欲令食粟。示有畜积。”
- 10.
渴骥奔泉释义:骥:骏马。如同骏马口渴思饮,飞快奔赴甘泉一般。形容书法笔势矫健。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 11.
箝马释义:以箝衔马口使之不能食粟。 箝马而秣,是被围困者向敌方显示有积蓄、能固守的一种伪装。
- 12.
衣靠释义:指武侠所穿的密扣紧袖束腰衣装。《三侠五义》第十二回:“到了二更时分,英雄换上夜行的衣靠。”鲁迅《集外集拾遗·<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假如现在有一个人,以 黄天霸 之流自居,头打英雄结,身穿夜行衣靠,插着马口铁的单刀,向市镇村落横冲直撞,去除恶霸,打不平,是一定被人哗笑的。”
- 13.
钩逆释义:亦作“钩逆”。钩勒马口的驭马工具。
- 14.
钳马释义:把木条横于马口,使不出声。
- 15.
钳马衔枚释义:钳马:用器具夹住马口,不使鸣叫;衔枚:形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形容古代急行军时听不到马的嘶叫和人的说话声。
- 16.
铁罐释义:马口铁罐俗称铁罐,铁盒,就是用马口铁做成的罐子,马口铁是其是铁的表面渡上锡。
- 17.
铅板释义:⒈同铅版。 ⒉马口铁板的旧称。
- 18.
镀锡铁释义:表面镀锡的铁皮,不易生锈,多用于罐头工业。也叫马口铁。
- 19.
镝衔释义:马口中的衔铁。
- 20.
马口释义:马的嘴,也有马口村和马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