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 [xùn zàng]
1. 用人或器物陪葬。
英[be buried alive with the dead;]
殉葬 引证解释
⒈ 用人或器物陪葬。
引《礼记·檀弓下》:“陈子车 死於 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
汉 王充 《论衡·薄葬》:“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
《宋史·奸臣传四·贾似道传》:“﹝ 似道 ﹞闻 余玠 有玉带,求之,已殉葬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因货殉葬之饰,用为资度。”
国语词典
殉葬 [xùn zàng]
⒈ 用人、俑或器物等陪同死者下葬。也作「陪葬」。
引《礼记·檀弓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
《宋史·卷四七四·奸臣传四·贾似道传》:「闻余玠有玉带,求之,已殉葬矣!发其冢取之。」
殉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殉释义:即殉葬。
- 2.
从葬释义:殉葬;陪葬。
- 3.
作俑释义: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见〖始作俑者〗。
- 4.
俑人释义: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人形殉葬品。
- 5.
做俑释义:制造殉葬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 6.
兰亭序释义: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法帖。东晋 穆帝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 与 谢安、孙绰 等四十一人,在 山阴(今 浙江 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 羲之 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 时为 太宗 所得,推为 王 书代表,曾命 赵模 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 死,以真迹殉葬。存世 唐 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 7.
土俑释义:古代用泥土烧制的殉葬的偶人。
- 8.
墓俑释义:殉葬用的偶像。喻指牺牲品。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六六年的秋风一起,我们便和 陈老先生 一同变成了反动学说的墓俑。”
- 9.
始作俑者释义:开始用俑殉葬的人。 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俑(yǒng):木制或陶制的偶人,用于殉葬。
- 10.
威斗释义:⒈新莽为显示威严所作的器物,形似北斗。⒉用为赏赐大臣的殉葬品。
- 11.
新坑释义:指古人用来殉葬,经后人发掘而出土年代不久的金玉等物。鲁迅《彷徨·离婚》:“七大人 正拿着一条烂石似的东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接着道:‘可惜是“新坑”,倒也可以买得,至迟是 汉。’”
- 12.
木俑释义: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
- 13.
杀殉释义:将人杀死殉葬。
- 14.
桐人释义:⒈桐木偶。古代殉葬的俑。⒉见“桐木人”。
- 15.
殉葬释义:古代的一种风俗,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也指用俑和财物、器具随葬:殉葬品。
- 16.
水银古释义:古墓中殉葬的铜器,为灌入棺内的水银浸渍,内外皆呈银白色者,称为“水银古”。
- 17.
水银浸释义:殉葬的金玉等器物,被大殓时涂于尸体上的水银所浸染而形成的斑点。
- 18.
物殉释义:用物品殉葬。
- 19.
玉钺释义:⒈古代武器大斧的美称。⒉饰玉或玉制的钺。古代作为仪仗或用于殉葬。
- 20.
玉鱼释义:⒈美玉雕成的鱼形珍玩。⒉玉制的鱼形佩饰。⒊传说吴楚七国反时,楚王戊太子适朝京师,未从坐,死于长安,天子敛以玉鱼一双。见唐韦述《两京新记》后因以“玉鱼”指殉葬品。⒋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