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赋 [cí fù]
1. 词和赋的合称。
英[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词赋 引证解释
⒈ 汉 朝人集 屈原 等所作的赋称为 楚 辞,因此后人称赋体文学为“词赋”。后亦指词和赋。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五)》:“这是作家研究吸取了外国古典文学语言,特别是 中国 的词赋、小说、话本,以及民间演唱材料的结果。”
⒉ “词赋科”的省称。参见“词赋科”。
引《金史·选举志一》:“金 设科皆因 辽 宋 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
国语词典
词赋 [cí fù]
⒈ 泛指以抒情为主,讲求声调之美,注重排比铺陈的韵文。
引《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
词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华辞赋释义:也称“中华词赋”,是当代辞赋汉学的理论称谓,因汉学概念属于世界范围内,因存在中国以外的辞赋学者(如日本、韩国等),故对中国本土辞赋谓之以“中华辞赋”。
- 2.
佣书释义:受雇为人抄书。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仲简 ﹞少习明经,以贫佣书 大年 门下。”清 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何如佣书 铁佛寺,写经一卷直一縑?”吴梅《检点》诗之二:“熙载 心怀宁乞食,樊南 词赋尚佣书。”
- 3.
匳体释义:香奁体的省称。 也称艳体。指描绘男女爱情的作品。清 龚自珍《京师乐籍说》:“使之春晨秋夜为匳体词赋、游戏不急之言,以耗其才华,则议论军国、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矣。”
- 4.
博徒释义:⒈赌徒。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适 字 达夫,一字 仲武,沧州 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跡博徒,才名便远。”《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交游的人,总是此剑客博徒杀人不偿命的亡赖子弟。”叶圣陶《穷愁》:“赌窟既破,全市喧传,羣来聚视博徒何如人。”⒉指低下者。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固知《楚辞》者,体慢於 三代,而风雅於 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
- 5.
国辅释义:辅国。 亦指辅国大臣。《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风听化。国辅大臣未襃,而 昌邑 小輦先迁,此过之大者也。”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於是国辅、老臣、羣官、宿将,歷问明德,推据崇高,咸仰 僧伽罗 之福智也。”唐 玄宗《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诗:“言谈延国辅,词赋引文雄。”
- 6.
大古释义:⒈特别。 元 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我从小里文章不大古,年老也还有甚词赋?”⒉犹大概,大约。元 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三折:“你大古是送千里寒衣女 孟姜,可教我忙也那不忙,穿不的你那好衣裳。”⒊总之。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大古是家富小儿娇,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可知大古是人伴贤良智转高。”明 汤显祖《牡丹亭·诘病》:“大古是烟花惹事,鶯燕成招,云月知情。”⒋太古。《仪礼·士冠礼》:“始冠緇布之冠
- 7.
心魂释义:心神,心灵。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效左思<咏史>》:“百年信荏苒,何用苦心魂!”宋 苏舜钦《和菱溪石歌》:“画图突兀亦颇怪,张之屋壁惊心魂。”清 顾贞观《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词:“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曹靖华《飞花集·洱海一枝春》:“尤其是大红的茶花,老远就把人的眼睛,人的心魂都吸引住了。”
- 8.
悬圃释义:传说在 昆仑山 顶。 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也称 玄圃。后泛指仙境。语出《楚辞·天问》:“崑崙 悬圃,其凥安在?”王逸 注:“崑崙,山名也,其巔曰 县圃,乃上通於天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崑崙、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唐太宗《帝京篇》之十:“无劳上 悬圃,即此对神仙。”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所谓 瑶池、悬圃,珠树芝田,概乎未见。”
- 9.
敏赡释义:⒈机灵多智。 《梁书·臧盾传》:“盾 为人敏赡,有风力,长於拨繁,职事甚理。”⒉敏捷而丰富。《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植 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操 爱之。”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侯元经》:“侯元经,号 夷门,台州 才士也。词赋敏赡,屡困场屋。”
- 10.
春申释义:⒈指 春申君。《荀子·成相》:“展禽 三絀,春申 道缀基毕输。”汉 贾谊《过秦论上》:“当此之时,齐 有 孟尝,赵 有 平原,楚 有 春申,魏 有 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唐 杜牧《春申君》诗:“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 谁与快寃魂。”详“春申君”。⒉上海市 的别称。元 黄溍《登钱山望菰城慨然而赋》:“耸身白云上,始见 春申 城。”郁达夫《和曾广勋先生赐赠之作》之一:“十载 春申 忆旧游,江关词赋动离愁。”参见“春申浦”。
- 11.
梁园释义:⒈即 梁苑。西汉 梁孝王 的 东苑。唐 韦应物《送李十四山东游》诗:“梁 楚 多大蕃,高论动侯伯……立马望东道,白云满 梁园。”明 沉受先《三元记·祝寿》:“嘆 金谷、梁园,多少繁华一梦中。”清 顾炎武《梁园》诗:“梁园 词赋想遗音,雕繢风流遂至今。”章炳麟《梁园客》诗:“闻道 梁园 客最豪,山中 谷永 太萧条。”参见“梁苑”。⒉借指皇室的宅第园林。唐 魏元忠《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诗:“大君敦宴赏,万乘下 梁园。”唐 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梁园 山竹凝云汉,仰望高楼在天半。”⒊指 汴京。今 河南
- 12.
梅妆释义:⒈“梅花粧”的省称。前蜀 牛峤《红蔷薇》诗:“若缀 寿阳公主 额,六宫争肯学梅妆。”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四》:“东坡 有小妹,善词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坡 尝戏之曰:‘莲步未离香阁外,梅妆先露画屏前。’”参见“梅花粧”。⒉“梅花粧”的省称。唐 李商隐《对雪》诗之二:“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粧。”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可憎的脸儿堪捻塑,梅粧浅浅宜澹注。”明 陈铎《梧桐树·冬日题情》套曲:“学弄梅粧,又恐怕天孙妒,无言半晌空扃户。”参见“梅花粧”。⒊指梅花。清 陈维崧《绮罗香·咏
- 13.
殊源释义:不同渊源。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唐 杨炯《<王勃集>序》:“仲尼 既没,游 夏 光 洙 泗 之风;屈平 自沉,唐 宋 弘 汨罗 之跡,文儒於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六年》:“太保自云 刘康公 之后,与陛下殊源,纳之何害?”
- 14.
漂零释义:⒈飘落,坠落。宋 王安石《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⒉凋零,衰败。唐 刘商《山中寄元二侍御》诗之一:“心期汗漫卧云扃,家计漂零水上萍。”宋 欧阳修《秋声赋》:“草木无情,有时漂零。”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一二:“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鐘词赋两漂零。”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左联结成的前后,有些所谓革命作家,其实是破落户的漂零子弟。”⒊漂泊,生活不安定。唐 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乱代漂零予到此,古人成败子如何。”宋 苏轼《过汤阴市
- 15.
牋啓释义:下达上的笺记、书启。《新唐书·百官志一》:“下之达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牋,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宣和 间,虽风俗已尚諂諛,然犹趣简便。久之,乃有以駢儷牋启与手书俱行者。主於牋启,故谓手书为小简。”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下》:“一为文学科,凡诗文词赋章奏牋启之类皆属焉。”
- 16.
玉溪释义:⒈溪流的美称。唐 贾岛《莲峰歌》:“锦砾潺湲玉溪水,晓来微雨藤花紫。”宋 朱熹《读李宾老玉涧诗偶成》诗:“独抱瑶琴过玉溪,琅然清夜月明时。”清 金农《咏频婆果》:“为语玉溪溪上女,不劳红豆寄相思。”⒉唐 诗人 李商隐 别号“玉溪生”的省称。宋 陆游《假中闲户终日偶得绝句》:“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 玉溪 诗。”清 唐孙华《毘陵舟中闻吴给谏讣》诗:“年少科名昨梦虚,锦溪 才笔 玉溪 如。”⒊水名。江西省 信江 流经 玉山县 境内的一段。宋 辛弃疾《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偶
- 17.
琵琶亭释义:亭名。 在 江西省 九江市 西,长江 东南岸。唐 白居易 任 江州 司马时,送客 湓浦口,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宋 辛弃疾《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琵琶亭 畔多芳草,时对 香炉峯 一笑。”清 赵翼《守风遣闷》诗:“琵琶亭 畔雨如丝,津吏拦江一缆维。”
- 18.
皋朔释义:亦作“皐朔”。枚皋 和 东方朔 的并称。两人都是 汉武帝 时词赋家。
- 19.
程文释义:⒈科举考试时,由官方撰定或录用考中者所作,以为范例的文章。明 代以后特指试官拟作者。《金史·选举志一》:“﹝ 承安 ﹞五年,詔考试词赋,官各作程文一道,示为举人之式。”明 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次科戊辰,加刻程文,自后永为定式。”⒉科场应试者进呈的文章。宋 苏辙《张公安道答吕陶屯田启》:“伏审决策大廷,程文优等,声华籍甚,庆慰良深。”宋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及公考试礼部,亡兄 子瞻 以进士试稠人中,公与 梅圣俞 得其程文,以为异人。”《金史·选举志一》:“﹝ 章宗 ﹞又諭有司曰:‘举人程文所
- 20.
笺启释义:⒈下达上的笺记和书启。⒉牋啓:下达上的笺记、书启。《新唐书·百官志一》:“下之达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牋,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宣和间,虽风俗已尚諂諛,然犹趣简便。久之,乃有以駢儷牋启与手书俱行者。主於牋启,故谓手书为小简。”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下》:“一为文学科,凡诗文词赋章奏牋启之类皆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