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朱衣吏 朱衣吏的意思
zhū

朱衣吏

简体朱衣吏
繁体
拼音zhū yī lì
注音ㄓㄨ ㄧ ㄌㄧˋ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ū shú,(1) 红色。【组词】:朱红。朱批。朱笔。朱文(印章上的阳文)。朱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2) 矿物名。【例句】:朱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朱墨。(3) 姓。 ◎ 〔朱提(shí)〕古地名。 汉武帝 时置县,治所在今 云南省  昭通县 境。后立为郡。

yī yì,(1)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组词】:衣服。衣着(zhuó)。衣冠。衣架。衣锦还(huān)乡。(2)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组词】:炮衣。糖衣。肠衣。(3) 姓。

lì,(1)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组词】:吏治。官吏。(2) 旧指小公务员。【组词】: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基本含义

指官府中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员。

朱衣吏的意思

朱衣吏 [zhū yī lì]

1. 古代贵戚、大臣外出的前导之吏,着朱衣。

朱衣吏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贵戚、大臣外出的前导之吏,着朱衣。

《新唐书·贾餗传》:“旧制,两省官出使,得朱衣吏前导。”
唐 郑谷 《献制诰杨舍人》诗:“随行已有朱衣吏,伴直多招紫阁僧。”
宋 周必大 《玉堂杂记》卷下:“朝殿日,皇太子、宰相、亲王、使相、参政,各有朱衣吏二人,自下马处前导至殿门。”


国语词典

朱衣吏 [zhū yī lì]

⒈ 古代贵族大官出行时,在前引导的从官。因身著朱衣,故称为「朱衣吏」。

《新唐书·卷一七九·贾?传》:「旧制,两省官出使,得朱衣吏前导。」
唐·郑谷〈献制诰杨舍人〉诗:「随行已有朱衣吏,伴直多招紫阁僧。」


朱衣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双引释义:⒈分列两旁导引。唐 张说《王公神道碑》:“以十六年十月詔,葬於 万年县 见子 之原,卤簿齐列,方相双引。”朱孝臧《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词:“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⒉谓举双烛引路。唐 制,宰相入朝须举双烛,故称。唐 白居易《寄公垂》诗:“却寄两条君领取,明年双引入中书。”自注:“宰相入朝举双烛,餘官各一。”⒊谓由二人引马。宋 制,学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马。至入两府,则朱衣二人引马,故称。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二:“旧制,学士以上,并有一人朱衣吏引马,所服带用黄金,而无鱼,至
    • 2.
      宅引释义:宋 时,宰相于假日黎明赴中书省,有朱衣吏自私第前导,称宅引。 参阅 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宋 赵昇《朝野类要·宅引》。
    • 3.
      眼腰黄赤释义: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國初士大夫戲作語云:‘眼前何日赤,腰下幾時黄。 ’謂朱衣吏及金帶也。”后以“眼腰黄赤”喻富贵荣华。宋 刘克庄《好事近·壬戌生日和居厚弟》词:“雪鬢霜髭不管,管眼腰黄赤。”
    • 4.
      策名释义:⒈“策名委质”之省。 《后汉书·蔡邕传》:“吾策名 汉 室,死归其正。”唐 独孤及《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繇韩幼深》诗:“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明 张煌言《答唐枚臣书》:“某生也晚,不及见盛 明 之典型,始策名而輒遭国难,故署名削牘之仪,益为闕焉。”《花月痕》第一回:“上既不能策名于朝,下又不获力于家。”参见“策名委质”。⒉谓科试及第。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梦》:“钟辐,虔州 南康 人也,始建山斋为习业之所,因手植一松於庭际,俄梦朱衣吏白云:‘松围三尺,子当及第。’辐 恶之。尔来三十餘年,辐 方

朱衣吏(zhuyi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朱衣吏是什么意思 朱衣吏读音 怎么读 朱衣吏,拼音是zhū yī lì,朱衣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朱衣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