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 [èr děng]
1. 指次等地位的人或物。
英[second class; Second rate;]
国语词典
二等 [èr děng]
⒈ 两个等级。
引《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⒉ 次于一等的等级。
例如:「二等兵」、「二等舱」。
二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中释义:上等中的中等,也就是第二等。
- 2.
乙士释义:古代称军旅中从事杂役的二等兵丁。
- 3.
乙第释义:⒈别邸;别宅。⒉古代考试中的第二等。⒊即乙科。
- 4.
二流释义:属性词。不及一流的;第二等的:二流画家。二流球队。
- 5.
二甲释义:殿试第二等。
- 6.
二等公民释义:公民都是平等的,但由于一些单位(或领导)将《劳动法》践踏了,也就出现了“一等公民”、“二等公民”之分。一等者便是国家正式分配或者调入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这些人自然享受着国家职工的各种待遇,二等者便是聘用员工,不是“正式”的,区别就在于没有各种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补贴,正式工可以拿着医疗本到指定的大医院就诊,个人只需付20%的费用,而聘用人员都必须全部自己掏腰包。
- 7.
侯爵释义:⒈古时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⒉欧洲和日本贵族的世袭身分。尤指英国第二级贵族的成员,位于公爵之下和伯爵之上。
- 8.
内转释义:⒈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称“内转”。⒉音韵学术语。凡没有独立二等韵的韵摄叫做内转。
- 9.
剖裂释义:⒈划分。 《汉书·诸侯王表》:“汉 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 秦 孤立之败,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⒉皴裂。《东观汉记·茨充传》:“臣行部入 长沙 界,观者皆徒跣。臣问御佐曰:‘人无履,亦苦之否?’御佐对曰:‘十二月盛寒时,并多剖裂血出,然火燎之,春温或脓溃。’”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民惰窳,少麄履,足多剖裂血出。”⒊犹分裂。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五代 之际,天下剖裂。”明 高攀龙《<王文成公年谱>序》:“道之不明也,支离于 汉 儒之训詁;道之明也,剖裂于 朱 陆 之分
- 10.
勤职释义:⒈谓忠于职守,工作勤恳。唐 常衮《授韦谔给事中制》:“五年勤职,时谓淹才。”⒉清 代考察鉴定官吏的等别之一。《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凡京察,堂官察其属之职而註考焉,一等曰称职,二等曰勤职,三等曰供职。”
- 11.
北斗释义: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恒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 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和,除天权()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 12.
台吉释义:⒈旧时 蒙古 王公的爵位名号。后亦用作军衔和行政区长官的称号。清 昭槤《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噶(噶尔丹策零)少年聪黠……诸台吉乐为之用。”⒉古时 蒙古 贵族的称号。源出汉语“太子”。成吉思汗 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 成吉思汗 后裔的通称。清 朝沿用其名作为封爵之一,在王、贝勒、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封赠 蒙古 及西北边疆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一二等臺吉,许以一子袭职外,餘子概为四品。”章炳麟《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戈壁曼延……即不得不张幕而处,其王与臺吉辈,虽
- 13.
垂直平分线释义:垂直于某线段并将该线段平分为二等分的直线。
- 14.
大挑释义:清 乾隆 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名为大挑。挑选的标准多重形貌,相传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合于前四字形貌者为合格。例如长方面型为“同”,方面型为“田”,身体长大为“贯”,身体匀称为“日”。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治赋》:“余友 陈春嘘 名 昶,以举班大挑得知县,分发 浙江。”清 吴敏树《先考行状》:“次即 敏树,道光 壬辰举人,大挑二等,候补教諭。”
- 15.
大犬座释义:星座,位置在猎户座的东南,包括一个一等星(即天狼星)、四个二等星、两个三等星和其他更暗的星。
- 16.
奸顽释义:⒈亦作“奸顽”。 奸诈不法的人。唐 元稹《野节鞭》诗:“誓以鞭姦顽,不以鞭蹇躓。”《明史·太祖纪三》:“朕起兵至今四十餘年,灼见情伪,惩创奸顽。”⒉奸诈不老实。元 无名氏《新水令·闺情》套曲:“他性格奸顽,不寄平安。章臺 柳恣意留连,蟾宫桂未许躋攀。”《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 这厮,姦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明 李贽《安期告众文》:“第二等躲懒僧众三名,第三等奸顽僧众一名。”束为《老长工》:“当时,老实肯干的社员都干活去了,剩下几个奸顽圪蛋,眼前摆着扁担箩头,不去送粪,围着我看热闹哩!”
- 17.
媒合释义:谋合,撮合。《元典章·刑部·诸奸》:“﹝ 苏小丑 ﹞又招不合於 至元 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信从 安大姐 媒合,与在逃 苏七 通姦。”《明律·刑律·犯奸》:“若媒合容止通姦者,各减犯人罪一等,私和姦事者减二等。”
- 18.
官当释义:⒈以官职抵当徒刑。唐 宋 时期官吏犯罪,可以降低品级以减免徒刑。《唐律疏议·名例·以官当徒》:“若本罪官当以上,别条云‘以理去官与见任同’,即依以官当徒之法:用官不尽,一年听叙,降先品一等;若用官尽者,三载听叙,降先品二等。若犯罪未至官当,不追告身,叙法依考解例,期年听叙,不降其品。”宋 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降先品者,谓免官二官皆免,则从未降之品降二等叙之;免所居官及官当止一官,故降未降之品一等叙之,今叙官乃从见存之官更降一等者,误晓律意也。”⒉官府批准营业的当铺。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杂课·当税
- 19.
岁考释义:⒈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北史·楼宝传》:“时边事屡兴,人多流散,及 寳 至,稍安集之,残坏旧宅,皆命葺构,人归继路,岁考为天下最。”⒉明 代提学官和 清 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目今提学要到 台州 岁考,待官人考了优等,就出吉帖便是。”《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
- 20.
序数释义:表示次序的数目。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通常是在整数前边加“第”,如“第一、第二十三”。此外还有些习惯的表示法,如“头一回、末一次、正月、初一、大女儿、小儿子”。序数后边直接连量词或名词的时候,可以省去“第”,如“二等、三号、四楼、五班、六小队、1949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