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声 [shǎng shēng]
1. 四声之一,上声(shàngshēng)的又音。
例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
英[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
2. 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英[ the second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third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
4. 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
上声 引证解释
⒈ 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引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七:“苏东坡 作《渼陂鱼》诗云:‘烹不待熟指先染’,乃在去声韵押。然《左氏传》载‘染指’事,染字音如琰反,作上声押可也。”
⒉ 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念降升调。
引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四章三:“若‘岂有此理’一句,四字皆上声,苟一概揭高,殊不入耳。”
国语词典
上声 [shǎng shēng]
⒈ 一种汉语调类。是低降高升调。在现代国音为第三声,注音符号用「ˇ」来表示。
上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声释义:⒈“上声”shàngshēng的又音。⒉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⒊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见〖四声〗。
- 2.
丹东话释义:胶辽官话的一种,属于盖桓片。胶辽官话的发音特点就是: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多半分尖团(胶东几乎都分,辽东仅长海一点分),介音多省略,r统读作y,并且 sh,zh,ch与x,j,q的界限与普通话不同。
- 3.
仄起平收释义: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二声字。
- 4.
仄韵释义:凡属上声、去声、入声的韵,皆为仄韵,与“平韵”相对。
- 5.
入声释义:古汉语四声的第四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发音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 6.
变调释义:汉语中音节连读时,声调调值有规则的变化。 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相连时,前面一个上声变为接近阳平的声调(如“理想”中的“理”读音近似“离”)。
- 7.
合唱释义: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同时演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歌曲。 如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
- 8.
四声释义:⒈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叫做四声。 ⒉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读高平调,符号是“ˉ”)、阳平(读高升调,符号是“ˊ”)、上声(读先降后升的曲折调,符号是“˘”)、去声(读降调,符号是“ˋ”)四类,也叫四声(轻声在外)。⒊泛指字调。
- 9.
市人小说释义:本为古代城市中的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内容都为“古今惊听之事”。大概起于 唐 代,至 宋 时渐盛。后来经过文人记录整理,成为传世的通俗白话小说。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予 太和 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説,呼 扁鹊 作‘褊鹊’字,上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惟至 明 末,则 宋 市人小説之流復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但旧名湮昧,不復称市人小説也。”
- 10.
平平仄仄释义: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 11.
拼音声调释义: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用“ˉ”表示,如lā;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lá;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lǎ;去声,用“ˋ”表示,如;là。
- 12.
拼音音节释义: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 13.
无声琴释义:即无弦琴。语本《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唐 杜甫《过津口》诗:“瓮餘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 14.
第三声释义: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⒉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 15.
衄衊释义:衄衊(衄:ㄋㄩ,上声;衊:ㄇㄧㄝ,去声),病症名称。狭义专指各种程度的鼻出血,广义上也可指汗孔乃至全身各处出血。
- 16.
褊鹊释义:即 扁鹊。 褊,通“扁”。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予 太和 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説呼 扁鹊 作 褊鹊,字上声。”参见“扁鹊”。
- 17.
读破释义: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叫做读破。读破的读音叫做破读,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法叫做读如字。如“美好”的“好”读上声,是读如字,“喜好”的“好”不读上声而读去声是读破,“好”的去声读音是破读。
- 18.
调值释义:声调的高低升 降的实际读音。一般用五度标记法表示,用1、2、3、4、5依次表示从最低到最高的相对高度。如普通话 的阴平是高平调,调值是55,阳平是高升调,调值是35,上声是降升调,调值是214,去声是高降调,调 值是51。
- 19.
调号释义:⒈表示字音声 调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调号是阴平作“-”,阳平作“ˊ”,上声作“ˇ”,去声作“ˋ”。⒉音乐中指用以确定乐曲主音高度的符号。在五线谱中记在谱号后面,用不同数目的升(♯)、降(♭)记 号表示。在简谱中记在乐谱左上方,用1=♯F、1=♭B等记号表示。
- 20.
调类释义:有声调的语言中声调的类别。古汉语的调类有四个,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的调类有四个,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