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缓 [yān huǎn]
1. 迟缓;延缓。
淹缓 引证解释
⒈ 迟缓;延缓。
引《世说新语·任诞》“襄阳 罗友 有大韵”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
《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至於覆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崔沆 及第年,为主罚録事,同年 卢彖,俯近关宴,坚请假往 洛 下拜庆,既而淹缓久之。”
宋 叶适 《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公墓志铭》:“又特奏五札子,故淹缓晷刻以广上意。”
淹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考释义:⒈古代官吏考绩之制。 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 疏:“言帝命羣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 尧 舜 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唐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宋 苏轼《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於 诚之 为太淹缓,安用也。”⒉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清 袁枚《随园随笔·官职
- 2.
揄揶有鬼释义:《世说新语·任诞》“襄阳 罗友 有大韵”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友 字 宅仁,襄阳 人。少好学,不持节检…… 温(桓温)虽以才学遇之,而谓其诞肆,非治民才,许而不用。后同府人有得郡者,温 为席起别,友 至尤晚。问之,友 答曰:‘民性饮道嗜味,昨奉教旨,乃是首旦出门,於中路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温 虽笑其滑稽,而心颇愧焉。”后用为宦途坎坷之典。
- 3.
检括释义:⒈亦作“检栝”。 检点约束。汉 蔡邕《贞节先生范史云碑》:“晚节禁宽,困於屡空,而性多检栝,不治产业。”晋 刘琨《答卢谌诗》:“慨然以悲,欢然以喜。昔在少壮,未尝检栝。”《旧唐书·苏良嗣传》:“王府官属多非其人,良嗣 守文检括,莫敢有犯,深为 高宗 所称。”⒉规矩,法度。晋 葛洪《抱朴子·崇敬》:“驱之於直道之上,敛之乎检括之中。”唐 元结《漫论》:“漫何检栝?漫何操持?漫何是非?”⒊查察;清查。《梁书·武帝纪下》:“江子四 等封事如上,尚书可时加检括,於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详启,勿致淹缓。”《资
- 4.
淹缓释义:迟缓;延缓。 《世说新语·任诞》“襄阳 罗友 有大韵”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晋阳秋》:“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至於覆败。”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崔沆 及第年,为主罚録事,同年 卢彖,俯近关宴,坚请假往 洛 下拜庆,既而淹缓久之。”宋 叶适《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公墓志铭》:“又特奏五札子,故淹缓晷刻以广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