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十六国 十六国的意思
shíliùguó

十六国

简体十六国
繁体十六國
拼音shí liù guó
注音ㄕˊ ㄌ一ㄡˋ ㄍㄨㄛˊ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í,(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组词】:十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组词】:十足。十成。

liù lù,(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例句】: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①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②六经)。六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六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六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六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六朝(cháo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六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言诗。六弦琴。(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1) 〔六安〕地名,在中国安徽省。(2) 〔六合〕地名,在中国江苏省。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基本含义

指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政权,特指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十六个割据政权。

十六国的意思

十六国 [shí liù guó]

1.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 引证解释

⒈ 见“五胡十六国”。


国语词典

十六国 [shí liù guó]

⒈ (西元304~439)​从晋惠帝永兴元年刘渊称王起,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为止,胡族在北方和巴蜀先后建立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前赵、后赵、夏、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后秦和西秦等十六个国家,史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六国释义:⒈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⒉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
    • 2.
      丰货钱释义:十六国 时 后赵 石勒 所铸钱名,以罕见而为后世所珍。
    • 3.
      乞伏姓释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十六国时期的西秦政权就是乞伏氏建立的政权。
    • 4.
      二祖释义:⒈指 汉高祖 与 汉世祖 光武帝。 《文选·班固<典引>》:“然后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蔡邕 注:“高祖、光武 为二祖。”《文选·张衡<东京赋>》:“瞻仰二祖,厥庸孔肆。”张铣 注:“二祖,高祖 光武 也。”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宣》:“每读《汉书》萧何 邓禹 传,未尝不反覆咏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两公独擅美于前矣。’”⒉指 晋太祖 文帝 司马昭 与 晋世祖 武帝 司马炎。《文选·陆机<答贾长渊>》:“惟公太宰,光翼二祖。”李善 注引 臧荣绪《晋书》:“晋太祖 为大将军,以 贾充
    • 5.
      二赵释义:⒈指 十六国 的 前赵 与 后赵。《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若乃 鲁徵、杜广、徐光、尹弼 之畴,知名於二 赵;宋谚、封奕、朱彤、梁讜 之属,见重於 燕、秦。”⒉指 西汉 赵飞燕、赵昭仪 姊妹。宋 石延年《小桃绝句》之一:“二 乔 二 赵 俱倾国,女弟娇彊意自先。”清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卜居 半塘,一时名噪,人皆以二 赵 二 乔 目之。”
    • 6.
      五凉释义:指 晋 和 南朝 宋 时北方十六国中的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 甘肃 境内,后借指 甘肃 一带。
    • 7.
      五胡乱华释义: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 8.
      仁王释义:⒈佛教徒对佛的尊称。⒉《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 9.
      伯图释义:亦作“伯啚”。称霸的雄图。伯,通“霸”。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李暠》:“建初 十年,暠 以伟世之量,当 吕氏 之末,为羣雄所奉,遂起伯图。”明 高启《吴中逢王才随朝京使赴燕南归》诗:“伯啚已歇 昭王 死,千载无人延国士。”明 张煌言《张书绅与范子瞻论余十馀年来戎马劳苦孤危以诗见赠因次其韵》之二:“相业侯封非我望,伯图王业向谁论。”
    • 10.
      侍子释义:⒈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鄯善 王、车师 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后汉书·西域传·疏勒国》:“五年,臣磐 遣侍子与 大宛 莎车 使俱诣闕贡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三年》:“燕王 遣使入贡於 魏,请送侍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五节:“西汉 时期,西域 诸国的贵族子弟多到 长安,学 汉 文化。国王的儿子称为侍子,得到朝廷更多的优待。”⒉可以侍奉双亲的儿子。唐
    • 11.
      僧正释义:僧官名。十六国 后秦 始立,统管 秦 地僧尼。南朝 历代亦设。唐 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释慧基》:“基 既德被 三吴,声驰海内,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南齐书·倖臣传·杨法持》:“宋 世道人 杨法持,与 太祖 有旧。元徽 末,宣传密谋。昇明 中,以为僧正。”唐 白居易《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元和 元年,众请充当寺上座。明年,官补为本州僧正。”
    • 12.
      前却释义:⒈见“前却”。⒉亦作“前却”。进退。《吴子·治兵》:“前却有节,左右应麾。”宋 梅尧臣《旌义港阻风》诗:“远渚时出没,轻舟自前却。”⒊引申为操纵,摆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 大怒欲自征 渊”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权 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復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猛 曰:臣每览 亚父 之事,常谓前却人主,以此而为名将,窃未多之。”
    • 13.
      匈奴释义:古族名。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曾统一北方草原地区,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后,一部分南下依附汉朝,渐习农耕。十六国中的前赵、北凉、夏的统治者大部分是匈奴族人。
    • 14.
      北州释义:⒈犹塞北。指我国 长城 以北地区。《史记·匈奴列传》:“定 楼兰、乌孙、呼揭 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 匈奴 ……北州已定,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復故约。”⒉指北方 幽 并 等州郡。《后汉书·彭宠传》:“更始 立,使謁者 韩鸿 持节徇北州,承制得专拜二千石已下。”李贤 注:“谓 幽 并 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大王初征 昆阳,王莽 自溃;后拔 邯郸,北州弭定。”⒊泛指北方地区。唐 白居易《花前叹》诗:“南州桃李北州梅,且喜年年作花主。”宋 梅尧臣《元日》诗:“久作北州人,食此欣已再。”
    • 15.
      十六国释义:(304—439)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权,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后凉、南凉、北凉、前秦、后秦、西秦、夏、成汉,及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北燕,共十六个,史称十六国。
    • 16.
      南台释义:⒈十六国 夏 主 赫连勃勃 取 长安 后,称 长安 曰 南台。《晋书·地理志上》:“勃勃 僭号於 统万,是为 夏。置 幽州 牧於 大城,又平 刘义真 於 长安,遣子 璝 镇焉。号曰 南臺。”⒉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南朝 梁元帝《荐鲍几表》:“前宰 东邑,实有二 鲁 之风;近处 南臺,欲尊两 鲍 之则。”《通典·职官六》:“后汉 以来谓之御史臺,亦谓之兰臺寺。梁 及 后魏 北齐,或谓之 南臺。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自尚书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清 王士禛《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诗:“东阁从容多
    • 17.
      南燕释义:⒈春秋 诸侯国名。 《左传·隐公五年》“卫 人以 燕 师伐 郑”晋 杜预 注:“南燕国。今 东郡 燕县。”在今 河南 延津县 东。《左传·庄公二十年》“春,郑伯 和王室不克,执 燕仲父”晋 杜预 注:“燕仲父,南燕 伯。”⒉晋 时 十六国 之一。北魏 兵破 后燕 国都 中山(今 河北 定县),承相 慕容德 率众迁到 滑台(今 河南 滑县),于公元398年自称 燕王,史称 南燕,是 鲜卑 慕容氏 在中原的最后一个政权。有今 山东 东部及 河南 的一部分。公元410年为 东晋 刘裕 所灭。
    • 18.
      后凉释义:十六国 之一。氐族 吕光 于公元386年据 凉州,称 酒泉公,国号 凉,建都 姑臧,史称 后凉(公元386年-403年)。
    • 19.
      后燕释义: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 慕容垂 所建,史称 后燕(公元384年-407年)。《晋书·地理志上》:“孝武 太元 八年,坚 败,其地入 慕容垂。垂 僭号於 中山,是为 后燕。后燕 卒灭於 魏。”
    • 20.
      后秦释义:十六国之一。为羌族 姚萇 所建,史称 后秦(公元384年-417年)。《晋书·地理志上》:“既而 姚萇 灭 苻 氏,是为 后秦。”
十六国是什么意思 十六国读音 怎么读 十六国,拼音是shí liù guó,十六国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十六国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