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舆服 舆服的意思

舆服

简体舆服
繁体輿服
拼音yú fú
注音ㄩˊ ㄈ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ú,(1) 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组词】:舆马。肩舆。(2) 古代奴隶中的一个等级,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众人的。【组词】:舆台。舆论。舆情(群众的意见和态度)。(3) 疆域。【组词】:舆地。舆图。堪舆(相地,风水)。

fú fù,(1) 衣裳。【组词】:服装。制服。(2) 穿衣裳。【组词】: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3) 作,担任。【组词】:服务。服刑。服兵役。(4) 顺从。【组词】:信服。佩服。降(xiáng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5) 习惯,适应。【组词】:不服水土。(6) 吃(药)。【组词】:内服。(7) 乘,用。【例句】:服牛乘(chéng )马。(8) 姓。 ◎ 量词,指中药(亦作“付”)。【组词】:两服药。

基本含义

指民众对某种说法或观点产生共鸣,心悦诚服。

舆服的意思

舆服 [yú fú]

1. 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古代车舆与冠服都有定式,以表尊卑等级。

舆服 引证解释

⒈ 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古代车舆与冠服都有定式,以表尊卑等级。

《左传·定公五年》:“王之在 随 也, 子西 为王舆服以保路。”
《史记·平準书》:“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清 张廷玉 《杂兴》诗:“大智询芻蕘,殊勛谢舆服。”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械器舆服,古今异宜。”


国语词典

舆服 [yú fú]

⒈ 车舆及冠服,如晋书有舆服志。

《史记·卷三〇·平准书》:「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舆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服释义:⒈一件衣服。 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此俗之伤破人伦,剧於寇贼之来,不能经久,岂所损坏一服而已?”⒉特指一袭章服。《晋书·舆服志》:“侍祠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⒊古以王畿外每五百里谓之“一服”。《左传·桓公二年》“今 晋,甸侯也”唐 孔颖达 疏:“周公 斥九大州,广土万里,制为九服。邦畿方千里,其外每五百里谓之一服。”⒋服一次药。晋 葛洪《抱朴子·仙药》:“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輒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唐 陆龟蒙《奉酬袭美早春病中书事》诗:“药须勤一服,春莫累多情。”⒌指中
    • 2.
      七宝辇释义:旧时皇帝坐的用多种宝物装饰的车。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徽宗 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乘七宝輦。”《宋史·舆服志一》:“又有七宝輦,隆兴 二年,为 德寿宫 所製也。高五十一寸,阔二十七寸,深三十六寸。比附大輦、平輦制度为之。上施顶轮、耀叶、角龙、顶龙、滴子、鐸子、结穗毬。下施梅红丝裙网,加缀七宝。中设香木御座,引手为转身龙,靠背为龙首,靠枰子织以红黄藤。舁以长竿……,竿为螭首,金涂银饰焉。”
    • 3.
      丝绳释义:⒈丝编之绳。 汉 辛延年《羽林郎》诗:“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絶。”《宋史·舆服志三》:“﹝冕﹞以金饰版侧,以白玉珠为旒,贯之以五采丝绳。”⒉指钓丝。《红楼梦》第八一回:“探春 把丝绳抛下,没十来句话的工夫,就有一个杨叶窜儿,吞着钩子,把漂儿坠下去。”
    • 4.
      两梁冠释义:古代博士和某些高级文官所戴的一种帽子。 用缁布做,有两道横脊。《后汉书·舆服志下》:“宗室 刘氏 亦两梁冠,示加服也。”宋 王禹偁《暮春》诗:“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籍两梁冠。”宋 陆游《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归计已栽千个竹,残年合挂两梁冠。”亦省称“两梁”。唐 韩偓《残春旅舍》诗:“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 5.
      中衣释义:⒈旧指贴身穿的衣裤⒉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 孔颖达 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臺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 刘昭 注引 郑玄 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⒊贴身的衣服。 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结秋悲,白绢双中衣。”《红楼梦》第三四回:“﹝ 袭人 ﹞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脱下。”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浣中衣不敢悬空处》:“每浣中衣,不敢悬之空处。”
    • 6.
      丰大特释义:古代传说居于 丰水 中的大公牛神。《史记·秦本纪》:“﹝ 文公 ﹞二十七年,伐 南山 大梓,丰 大特。”张守节 正义引《录异传》:“秦文公 时,雍南山 有大梓树,文公 伐之,輒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 丰水 中。其后牛出 丰水 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復上,髮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 因之。武都郡 立 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后汉书·舆服志
    • 7.
      书袋释义:⒈装书卷、文件的口袋。唐 王起 有《獭皮书袋赋》。见《文苑英华》卷一○六。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平曾 謁 华州 李相 不遇,因吟一絶而去曰:‘……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閒看 华山 来。’”⒉金 大定 十六年规定的官吏佩饰,悬于束带,作为区别于士民的标志。其质料、颜色,因品级高下而有所不同。参阅《金史·舆服志下》。⒊指古书词句。清 沉起凤《谐铎·十姨庙》:“五姨惯弄书袋,今止要集古人旧句,各成一律。”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题记》:“辛稼轩 在写作歌词的时候,往往喜欢‘掉书袋’,在歌词当中使
    • 8.
      伍伯释义:⒈伍长。 晋 崔豹《古今注·舆服》:“伍伯,一伍之伯。五人曰伍,五长为伯,故称伍伯。”⒉亦作“伍百”。役卒。多为舆卫前导或执杖行刑。《后汉书·舆服志上》:“大车,伍伯璅弩十二人。”唐 韩愈《寄卢仝》诗:“立召贼曹呼伍伯,尽取鼠辈尸诸市。”伯,一本作“百”。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呼伍伯辈,令二人持此木偶,掷之江中。”清 秦朝釪《消寒诗话》:“公急命伍伯批颊曰:‘尔欲污问官耶!’”程恩泽《索炬叹》诗:“忽闻伍伯詬且怒,踏破柴门索蕉炬。”参阅《宋书·百官志下》、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谈上》。
    • 9.
      伎巧释义:⒈技术,技艺。《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陶宏景 注:“伎巧,谓百工之役。”《后汉书·宦者传·单超》:“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驃骑者一人,骑而持帜前行,后骑继之,各于马上呈弄伎巧,盖以习骑乘云。”⒉指精美奇巧的工艺品。《东观汉记·刘般传》:“时五校尉官显职闻,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毕给,故多以宗室肺腑居之。”《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酖毒。”宋 苏舜钦《谘目二》:“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
    • 10.
      传乘释义:⒈转乘他车。《左传·庄公九年》:“公丧戎路,传乘而归。”杜预 注:“传乘,乘他车。”⒉古代兵车。《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於戎阵之间,是为传乘。”⒊驿站的车马。清 唐甄《潜书·省刑》:“关市、桥樑、传乘、宾旅,未尝不治也,四境之内未尝不安也。”
    • 11.
      供帐释义:⒈亦作“供张”。陈设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亦谓举行宴会。汉 班固《东都赋》:“尔乃盛礼兴乐,供帐乎 云龙 之庭。”《汉书·张延寿传》:“上为 放 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唐 许敬宗《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待》诗:“万乘腾鑣惊歧路,百壶供帐饯离宫。”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元丰 八年之元日,适大朝会,有司宿供帐,设舆輅、仪物於 大庆殿 下。”《明史·海瑞传》:“曩 胡公 按部,令所过勿供张。”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二部分一:“沿路州县除供张之外,还须修治道路。”⒉指供宴饮之用的帷帐、用具、饮食
    • 12.
      信牌释义:即传信牌。宋 仁宗 康定 元年五月,制军中传信牌,传递军中文件时,以为凭信。《宋史·舆服志六》:“传信木牌:先朝旧制,合用坚木朱漆为之,长六寸,阔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字云某路传信牌。却置池槽,牙缝相合。又凿二窍,置笔墨,上帖纸,书所传达事。用印印号上,以皮繫往来军吏之项。临阵传言,应有取索,并以此牌为言,写其上。”元 代民事亦用信牌,凡诸管官以公事摄所部,并用信牌。参阅 清 薛允升《唐明律合编·信牌》。
    • 13.
      借紫释义:唐 宋 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宋 王溥《唐会要·内外官章服》“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注:“天授 二年八月二十日,左羽林大将军 建昌王 攸寧,赐紫金带。九月二十六日,除纳言,依旧著紫带金龟。借紫自此始也。”《宋史·舆服志五》:“太宗 太平兴国 二年,詔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緋、緑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緑者借緋,衣緋者借紫;其为通判,知军监,止借緋。”《宋史·舆服志五》:“或为通判者,许借緋;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
    • 14.
      六监释义:王莽 时之司中、太御、太卫、奋武、军正、大赘,位皆上卿,号称“六监”。《汉书·王莽传中》:“﹝ 始建国 元年﹞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僕曰太御,衞尉曰太衞,执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正,又置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后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监。”
    • 15.
      冕服释义: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据《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袞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书·太甲中》:“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归于 亳。”《国语·周语上》:“太宰以王命命冕服。”韦昭 注:“冕,大冠;服,鷩衣。”《宋史·舆服志四》:“冕服悉因祀大小神鬼,以为制度。”
    • 16.
      凉衫释义:南宋 士大夫的白色便服。 绍兴 末,诏用 朱熹 言,罢紫衫,以凉衫视事。至 乾道 初年,礼部侍郎 王曮 又以凉衫纯素,似凶服,奏请除乘马道途许服外,馀不得服。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二》:“近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黲衣蒙之,谓之‘凉衫’。”《爱日斋丛钞》卷五引 宋 韩元吉《桐阴旧话》:“京师朝例,公服乘马,因中官及班行製褐紬为衫者,施於公服之上,号‘凉衫’……今则遍於天下间,用为吊服。绍兴 末暂罢紫衫,至以凉衫见。”参阅《宋史·舆服志五》。
    • 17.
      制立释义:谓建立制度。 《晋书·舆服志》:“及 秦 变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旧法扫地尽矣。 汉 承 秦 弊, 西京 二百餘年犹未能有所制立。”
    • 18.
      勾覆释义:稽考核查。《北史·何稠传》:“稠 营造舆服羽仪,所役工十万餘人,用金银钱物巨亿计。帝使兵部侍郎 明雅,选部郎 薛迈 等勾覆,数年方竟,毫釐舞舛。”《隋书·何稠传》作“勾覈”。《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崇韜 乃置内勾使,应三司财赋,皆令勾覆,令 绍宏 领之。”
    • 19.
      唐巾释义:唐 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 时进士巾也叫“唐巾”。《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元 无名氏《蓝采和》第三折:“腰间将百钱拖,头上把唐巾裹。”《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参阅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
    • 20.
      团窠锦释义:锦缎的一种。 《宋史·舆服志五》:“景祐 元年,詔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采段,其稀花团窠、斜窠、杂花不相连者非。”宋 陆游《斋中杂题》诗:“闲将 西蜀 团窠锦,自背 南唐 落墨花。”

舆服(yuf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舆服是什么意思 舆服读音 怎么读 舆服,拼音是yú fú,舆服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舆服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