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1) 渡水的地方。【组词】:津渡。关津。津要。问津。(2) 口液,唾液。【组词】:津液。津津有味。(3) 汗。【组词】:遍体生津。(4) 滋润,补。【组词】:津润。津贴。(5) 中国天津市的简称。
liáng,(1)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组词】:房梁。栋梁。梁上君子(指窃贼)。(2) 桥。【组词】: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3)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组词】:鼻梁。山梁。车梁。(4) 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5) 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6) 姓。
1. 渡口和桥梁,比喻能起引导、过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
例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魏书·卦轨传》
英[guide;]
⒈ 桥梁。
引《国语·晋语二》:“岂谓君无有,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
宋 曾巩 《李立之范子渊都水使者制》:“川泽河渠之政、津梁舟楫之事,置使典领,礼秩甚隆。”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三章:“以无文法之学,故不能率由捷径,以达速成,此犹渡水之无津梁舟楫,必当绕百十倍之道路也。”
⒉ 比喻能起桥梁作用的人或事物。
引《魏书·封轨传》:“吾平生不妄进举,而每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玉田 《词源》二卷……下卷自音谱以至杂论,选词不多,别具隻眼,洵可为后学之津梁。”
《中国近代文论选·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文化日进,思潮日高,羣知小説之效果捷於演説报章,不视为遣情之具,而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作为津梁的,就是那些来自别一天地的、刚健清新的作品。”
⒊ 接引,引导。
引《宋书·礼志一》:“先王所以陶铸天下,津梁万物,闲邪纳善,潜被於日用者也。”
《云笈七籤》卷六五:“此其权见於清明,而为万物津梁也。”
清 恽敬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其师友几徧天下,皆以超世之才智、絶人之功力,津梁后起。”
⒋ 比喻济渡众生。
引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庾公 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要抛离生死乡,须知内外作津梁。”
清 金农 《孙宪遗米予于僧厨作粥食之戏报此诗》:“学佛疲津梁,辟穀乃不可。”
⒌ 指沿海海口。
引清 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诗:“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卢公神道碑铭》:“持之如何?自诛食妖,以肃津梁。”
⒈ 渡口上的桥梁。
引《左传·昭公八年》「今在析木之津」句下唐·孔颖达·正义:「隔河须津梁以渡。」
《国语·晋语二》:「岂谓君无有,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
⒉ 比喻接引或引导的事物。
引《魏书·卷三二·封懿传》:「每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老先生的话,真是后辈的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