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裳 [guān cháng]
1. 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2. 指穿着官服。
3. 指官宦士绅。
4. 指官职。
6. 指文明、礼仪制度。
冠裳 引证解释
⒈ 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刘子澄 ﹞守 衡阳 日,以冠裳涖事,宪使 赵民则 尝紫衫来见。 子澄 不脱冠裳肃之, 民则 请免冠裳。
引子澄 端笏肃容曰:‘戒石在前,小臣岂敢。’ 民则 皇恐,退具冠裳以见。”
⒉ 指穿着官服。
引《宋史·范应铃传》:“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
⒊ 指官宦士绅。
引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冠裳农贾,挈妻孥潜跡而出者,不可胜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⒋ 指官职。
引宋 范成大 《胡宗伟罢官改秩作诗送之》:“万境何如一丘壑,几时定解冠裳缚。”
⒌ 指文明、礼仪制度。
引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智士趋时,必在取乱侮亡之会,况削尔父母毛髮,毁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卧榻事殊 南越 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冠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叨窃释义:⒈谓不当得而得。《魏书·萧衍传》:“小人叨窃,遂忝名位。”《北史·恩幸传·齐诸宦者》:“仓头始自家人,情寄深密,及於 后主,则是先朝旧人,以勤旧之劳,致此叨窃。”《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元年》:“又自 天保 八年已来,爵赏多滥,杨愔 欲加澄汰,乃先自表解开府及 开封王,诸叨窃恩荣者皆从黜免。”⒉自谦无才而据有其位。前蜀 杜光庭《孙途司马本命醮词》:“臣自惟幽陋,仰荷裁成,获备冠裳,每忧叨窃。”
- 2.
弁裳释义:犹冠裳。指官吏。
- 3.
抚膺释义: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 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 齐子 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晋 潘岳《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唐 李白《蜀道难》诗:“捫参歷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 郁 死告,殷 抚膺大慟。”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堂堂 华 下,不齿於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
- 4.
济跄释义:仪容敬慎貌。济,通“齐”。语出《诗·小雅·楚茨》:“济济蹌蹌,絜尔牛羊。”清 王韬《淞滨琐话·田荔裳》:“宾客济蹌,冠裳毕集。向时纳女,远不能及。”
- 5.
耆俊释义:年老而才能优异者。明 方孝孺《癸酉岁述事》诗:“放怀礼法地,取乐文翰场,耆俊满大廷,济济会冠裳。”《明史·儒林传二·吴悌》:“时 吴岳、胡松、毛愷 并以耆俊为卿贰,与 悌 称‘南都四君子’。”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及乎板荡之后而念老成,播迁之餘而思耆俊,庸有及乎!”
- 6.
边场释义:边疆。《新唐书·李安远传》:“奉使 吐谷浑,安远 与约和,吐谷浑 乃请为互市,边场利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今 燕山 寒暑气候与 江 南差无大异,且以边场戎马之地,一旦变为冠裳礼乐之会,固宜天地之气亦随之变更耳。”
- 7.
钳髠释义:钳和髠。 古代束颈、剃发之刑。宋 范成大《读史》诗:“朝市有机穽,冠裳或钳髠。”
- 8.
长随带驮子释义:旧时外官因贫不能赴任,向人借贷,并携之随赴任所,任以长随之事,丰厚其佣金以清偿本利,谓之“长随带驮子”。 徐珂《清稗类钞·奴婢·长随带驮子》:“外官以贫而不能赴任者,輙觅长随,向之假贷,藉以製冠裳,备舟车,一切费用皆取给焉。从之赴任所,派为司閽,任重事,数年而清偿子母,佣值必加丰,谓之带驮子,盖取马骡负重之意…… 同 光 间,乃有以幕友而为带驮子之事者,帐房是也。”
- 9.
须髯释义:⒈络腮胡子。《汉书·高帝纪上》:“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颜师古 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其人种类甚众,其须髯拳如毛,而緇黄浅深不一。”⒉胡须。《三国志·魏志·苏则传》:“则 谓为见问,鬚髯悉张,欲正论以对。”明 方孝孺《黄氏三寿图赞》:“今年至其家,三老人者出迎,鬚髯颁白,冠裳如画。”郭沫若《西湖纪游·雷峰塔下》:“他那斑白的须髯,他那筋脉隆起的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