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圣人 圣人的意思
shèngrén

圣人

简体圣人
繁体聖人
拼音shèng rén
注音ㄕㄥˋ ㄖ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èng,(1) 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组词】:圣人。圣哲。(2)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组词】:神圣。圣洁。圣地。圣经。(3)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组词】:圣上。圣旨。圣明。(4)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组词】:圣手。棋圣。(1) 古代方言,义同“掘”《説文•土部》。【例句】:“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清施補華《别弟文》:“吾負母而逃,圣野菜充飢。”

rén,(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组词】:人类。(2) 别人,他人。【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例句】:丢人,文如其人。

基本含义

指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卓越的人

圣人的意思

圣人 [shèng rén]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 sage; ]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 emperor; ]

圣人 引证解释

⒈ 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
《孟子·滕文公下》:“尧 舜 既没,圣人之道衰。”
《淮南子·俶真训》:“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此圣人之游也。”
唐 韩愈 《原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出,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余始读《易》,至《繫辞传》,曰:大哉言乎!天地阴阳造化之賾,尽在是矣,非圣人孰能作之?”
毛泽东 《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有些人似乎以为,一进了共产党都是圣人,没有分歧,没有误会,不能分析。”

⒉ 专指 孔子。

《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六籍中独《诗》、《书》、《易象》与 鲁 《春秋》经圣人之手耳。”
明 李东阳 《诗话》:“荆楚 之音,圣人不録,实以要荒之故。”
毛泽东 《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 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

⒊ 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
仇兆鳌 注:“唐 人称天子皆曰圣人。”
宋 欧阳修 《丰乐亭记》:“及 宋 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叵奈 杨国忠 这廝好生无礼,在圣人前奏准,着我做 渔阳 节度使,明陞暗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侧闻宫中圣人又復减膳持斋,对天涕泣。”

⒋ 称皇后、皇太后。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 唐 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嬪妃为娘子。”
《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 关礼 ﹞入见太皇太后而泣,问其故, 礼 对曰:‘圣人读书万卷,亦尝见有如此时而保无乱者乎?’”

⒌ 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

《涅槃经·圣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融觉寺》:“﹝ 西域 ﹞沙门常东向遥礼之,号 曇謨最 为东方圣人。”
隋 王通 《中说·周公》:“或问佛。子曰:‘圣人也。’”
元 耶律楚材 《<楞严外解>序》:“学至於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
明 唐寅 《释迦如来赞》:“西方有大圣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乱,巍巍乎独出三界之外,名之为佛。”

⒍ 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

《晋书·艺术传·郭黁》:“百姓闻 黁 起兵,咸以圣人起事,事无不成,故相率从之如不及。”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二人相顾方笑,而 臻 适入,执其手曰:‘圣人矣。’”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陇西 处士 王嘉,隐居 倒虎山,有异术,能知未然; 秦 人神之。 秦王 坚、后秦王 萇 及 慕容冲 皆遣使迎之。十一月, 嘉 入 长安,众闻之,以为 坚 有福,故圣人助之。”

⒎ 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参见“中2圣人”。

《太平御览》卷八四四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祖 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 邈 私饮至於沉醉,校事 赵达 问以曹事, 邈 曰:‘中圣人。’ 达 白之 太祖,太祖 甚怒。度辽将军 鲜于辅 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邈 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宋 杨万里 《和萧伯和春兴》:“圣人枉索方兄价,我与贤人也一中。”


国语词典

圣人 [shèng rén]

⒈ 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

至人

凡夫 凡人 小人

⒉ 专称孔子。

《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圣人有之一体。」
《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

⒊ 古时对天子的敬称。

《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⒋ 清酒。

《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⒌ 佛教称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对轮回中的凡夫而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著,圣人所赞。」


圣人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伟人释义:伟大的人物:一代伟人。
    • 2.
      至人释义:⒈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⒉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 3.
      贤人释义:有才德的人。

圣人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凡人释义:⒈平常的人:凡人琐事。⒉指尘世的人(区别于“神仙”)。
    • 2.
      凡夫释义:凡人:凡夫俗子。
    • 3.
      小人释义:⒈先秦时指社会地位低的人。 与“君子”相对。⒉谦辞。古代用于称自己。⒊人格卑鄙的人。与“君子”相对。

圣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与一释义:⒈谓一个敌一个。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及 弇中,将舍。婴 曰:‘崔、庆 其追我。’鲜虞 曰:‘一与一,谁能惧我?’”杨伯峻 注:“道狭,车不能并行,相鬭,只能一敌一,不足使我惧。与,敌也。”⒉谓将一个总原则贯穿于一切。《荀子·王制》:“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 2.
      一揆释义:《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餘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 舜 和后代圣人 文王 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 3.
      一视之仁释义: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 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 4.
      一视同仁释义:不分厚薄,同样看待。 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5.
      一迹释义:⒈见“一迹”。⒉亦作“一跡”。一条或一个印迹。《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圣人以文交於世,而以实从事於宜,不结於一迹之涂,凝滞而不化,是故败事少而成事多。”《史记·酷吏列传》:“南阳 吏民重足一迹。”⒊谓人的一言一行。宋 张载《横渠易说·繫辞上》:“凡有一迹出,则便有无限人议论处。”⒋犹言一至。《宋史·傅楫传》:“道除太学博士,居四年,未尝一跡大臣门。”
    • 6.
      丁祭释义: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 唐 日制不一。隋文帝 时一年有四祭,唐 武德 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 开元 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明 郑仲夔《耳新·令德》:“萧郡 尊思似 每丁祭,必斋宿学宫。”《儒林外史》第二回:“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场:“孔子庙每年的丁祭,都是由学生来主持的。”
    • 7.
      三国七祖释义:日本净土真宗开创者亲鸾圣人认为印度的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和中国的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以及日本的源信僧都、法然上人(亲鸾大师的老师)正确地传承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故称“三国七祖”,又名“七高僧”。
    • 8.
      三圣释义:⒈三个圣人。指尧、舜、禹。⒉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⒊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⒋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 9.
      三多释义:⒈指多福、多寿、多男子。 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明李渔《慎鸾交·赠妓》:“长幡绣佛祝三多。”⒉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⒊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⒋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 10.
      三好释义:⒈三种爱好。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南史·萧琛传》:“琛 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⒉三个方面都好。多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郭沫若《青年与春天》诗:“春天在向青年微笑,欢迎呀,优秀的学生三好!”纪朵《北京的声音》:“我的哥哥是个三好学生,身体很棒,一肚子学问。”
    • 11.
      三徙成国释义: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 12.
      三徙成都释义: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 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 13.
      三畏释义: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14.
      三让释义:⒈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仪礼·士冠礼》:“三揖至於阶,三让。”《礼记·礼器》:“三辞三让而至。”⒉指 周 泰伯 让位于 季历 事,后人称为盛德。《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邢昺 疏引 郑玄 注云:“泰伯,周太王 之长子,次子 仲雍,次子 季歷。太王 见 季歷 贤,又生 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 疾,太伯 因适 吴 採药,太王 殁而不返。季歷 为丧主,一让也;季歷 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髮文身,三让也。”《后汉书·列女传·曹
    • 15.
      上德释义:⒈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盛之谓上德。”南朝 梁 江淹《后让太傅扬州牧表》:“自非上德横乎天地,高绩格於区宇,烈誉馥於一时,茂名鬱乎当世者,岂有降今日而莫先哉!”元 耶律楚材《题万寿碑阴》诗:“端然居上德,非碑道亦行。”⒉指帝德。汉 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⒊借指帝王。明 徐渭《代被论乞免得温旨谢表》:“重誓餘生,捐酬上德。”⒋崇尚德行。上,通“尚”。《管子·戒》:“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
    • 16.
      上栋下宇释义:《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后用以指宫室的基本结构形式。
    • 17.
      下心释义:屈意从人。 明 李贽《定林庵记》:“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簷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即不然,也该低首下心,先保全了太公,然后布告天下,问罪兴师。”杨朔《十年》:“不但不敢得罪人,还得低首下心,处处让人。”
    • 18.
      下焉者释义:《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 注:“下谓臣也。”朱熹 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 孔子 虽善於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 19.
      丝发释义:⒈如丝之发。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头,丝髮被两肩。”⒉犹丝毫。形容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往者虽有和亲之名,终无丝髮之効。”《魏书·律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髮之益。”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尝自谓於圣人之道,有丝髮之见焉。”明 唐顺之《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丝髮无耗於国,而百万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条。”⒊指细微事物。《晋书·庾羲传》:“臣受恩奕世,思尽丝髮。”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以进药石为虚言,以陈丝髮为供职。”清 唐
    • 20.
      丝棼释义:《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杨伯峻 注:“棼,音汾,纷乱之意。”后因以“丝棼”形容纷繁紊乱。《关尹子·三极》:“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鱉行;道虽丝棼,事则棊布。”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皇纲於是丝棼,黔首以之瓜割。”明 宋濂《凤阳单氏先茔碑铭》:“掩耳不闻,乱如丝棼。”明 梅鼎祚《玉合记·道遘》:“这相逢有缘,似环解重连,丝棼难断。”

圣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与一释义:⒈谓一个敌一个。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及 弇中,将舍。婴 曰:‘崔、庆 其追我。’鲜虞 曰:‘一与一,谁能惧我?’”杨伯峻 注:“道狭,车不能并行,相鬭,只能一敌一,不足使我惧。与,敌也。”⒉谓将一个总原则贯穿于一切。《荀子·王制》:“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 2.
      一揆释义:《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餘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 舜 和后代圣人 文王 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
    • 3.
      一视之仁释义: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 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 4.
      一视同仁释义:不分厚薄,同样看待。 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5.
      一迹释义:⒈见“一迹”。⒉亦作“一跡”。一条或一个印迹。《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圣人以文交於世,而以实从事於宜,不结於一迹之涂,凝滞而不化,是故败事少而成事多。”《史记·酷吏列传》:“南阳 吏民重足一迹。”⒊谓人的一言一行。宋 张载《横渠易说·繫辞上》:“凡有一迹出,则便有无限人议论处。”⒋犹言一至。《宋史·傅楫传》:“道除太学博士,居四年,未尝一跡大臣门。”
    • 6.
      丁祭释义: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 唐 日制不一。隋文帝 时一年有四祭,唐 武德 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 开元 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明 郑仲夔《耳新·令德》:“萧郡 尊思似 每丁祭,必斋宿学宫。”《儒林外史》第二回:“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场:“孔子庙每年的丁祭,都是由学生来主持的。”
    • 7.
      三国七祖释义:日本净土真宗开创者亲鸾圣人认为印度的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和中国的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以及日本的源信僧都、法然上人(亲鸾大师的老师)正确地传承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故称“三国七祖”,又名“七高僧”。
    • 8.
      三圣释义:⒈三个圣人。指尧、舜、禹。⒉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⒊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⒋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 9.
      三多释义:⒈指多福、多寿、多男子。 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明李渔《慎鸾交·赠妓》:“长幡绣佛祝三多。”⒉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⒊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⒋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 10.
      三好释义:⒈三种爱好。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南史·萧琛传》:“琛 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⒉三个方面都好。多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郭沫若《青年与春天》诗:“春天在向青年微笑,欢迎呀,优秀的学生三好!”纪朵《北京的声音》:“我的哥哥是个三好学生,身体很棒,一肚子学问。”
    • 11.
      三徙成国释义: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 12.
      三徙成都释义: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 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 13.
      三畏释义: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14.
      三让释义:⒈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仪礼·士冠礼》:“三揖至於阶,三让。”《礼记·礼器》:“三辞三让而至。”⒉指 周 泰伯 让位于 季历 事,后人称为盛德。《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邢昺 疏引 郑玄 注云:“泰伯,周太王 之长子,次子 仲雍,次子 季歷。太王 见 季歷 贤,又生 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 疾,太伯 因适 吴 採药,太王 殁而不返。季歷 为丧主,一让也;季歷 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髮文身,三让也。”《后汉书·列女传·曹
    • 15.
      上德释义:⒈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盛之谓上德。”南朝 梁 江淹《后让太傅扬州牧表》:“自非上德横乎天地,高绩格於区宇,烈誉馥於一时,茂名鬱乎当世者,岂有降今日而莫先哉!”元 耶律楚材《题万寿碑阴》诗:“端然居上德,非碑道亦行。”⒉指帝德。汉 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⒊借指帝王。明 徐渭《代被论乞免得温旨谢表》:“重誓餘生,捐酬上德。”⒋崇尚德行。上,通“尚”。《管子·戒》:“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
    • 16.
      上栋下宇释义:《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后用以指宫室的基本结构形式。
    • 17.
      下心释义:屈意从人。 明 李贽《定林庵记》:“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簷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即不然,也该低首下心,先保全了太公,然后布告天下,问罪兴师。”杨朔《十年》:“不但不敢得罪人,还得低首下心,处处让人。”
    • 18.
      下焉者释义:《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 注:“下谓臣也。”朱熹 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 孔子 虽善於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 19.
      丝发释义:⒈如丝之发。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头,丝髮被两肩。”⒉犹丝毫。形容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往者虽有和亲之名,终无丝髮之効。”《魏书·律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髮之益。”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尝自谓於圣人之道,有丝髮之见焉。”明 唐顺之《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丝髮无耗於国,而百万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条。”⒊指细微事物。《晋书·庾羲传》:“臣受恩奕世,思尽丝髮。”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以进药石为虚言,以陈丝髮为供职。”清 唐
    • 20.
      丝棼释义:《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杨伯峻 注:“棼,音汾,纷乱之意。”后因以“丝棼”形容纷繁紊乱。《关尹子·三极》:“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鱉行;道虽丝棼,事则棊布。”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皇纲於是丝棼,黔首以之瓜割。”明 宋濂《凤阳单氏先茔碑铭》:“掩耳不闻,乱如丝棼。”明 梅鼎祚《玉合记·道遘》:“这相逢有缘,似环解重连,丝棼难断。”

圣人造句

1.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因为他们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2.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3.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到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4.孔子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圣人

5.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

6.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7.并非洁净的地方都有圣人,但是有圣人的地方必定洁净。年轻人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好的环境。

8.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9.意思是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

10.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

11.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3.圣人与凡人之间常常只相差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常常需求非凡的毅力才干遇上。

14.自古以来圣人贤士多遭到他人的妒忌,如果不遭到嫉妒的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庸才。

15.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6.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达到的。

17.孔子一向被视为不苟言笑的圣人

18.圣人把尧、舜禅让捧得天花乱坠,其实并没有那回事儿。

19.要是认为圣人的境界,常人不能达及,那是自暴自弃的说法。

20.我们不是圣人,更不是满口之乎者也的穷酸秀才。

圣人(shengr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圣人是什么意思 圣人读音 怎么读 圣人,拼音是shèng rén,圣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圣人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