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手笔 手笔的意思
shǒu

手笔

简体手笔
繁体手筆
拼音shǒu bǐ
注音ㄕㄡˇ ㄅ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ǒu,(1)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组词】: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手(开始做,动手)。手不释卷。(2) 拿着。【组词】:人手一册。(3) 亲自动手。【组词】:手稿。手迹。手令。手书(a.笔迹;b.亲笔书信)。(4) 技能、本领。【例句】:手法(技巧,方法)。手段。留一手。(5)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组词】:国手。扒手。生产能手。(6) 小巧易拿的。【组词】:手枪。手册。

bǐ,(1) 写字、画图的工具。【组词】: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2)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组词】:笔画。笔顺。笔形。笔道。(3) 用笔写,写作的。【组词】: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4)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组词】: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5) 像笔一样直。【组词】:笔直。笔挺。笔陡。(6) 量词,指钱款。【组词】:一笔钱。(7) 指散文。【例句】:“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基本含义

指写字或绘画的技巧和风格,也指做事的能力和水平。

手笔的意思

手笔 [shǒu bǐ]

1. 亲笔写或画的东西。

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莱陀的手笔。——《威尼斯》

[ sb.'s own handwriting or painting; ]

2. 文字或书画的造诣。

大家手笔。

[ literary skill; ]

3. 指办事、用钱的气派;排场。

这是二舍妹,他自小手笔就阔,气派也不同。——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 ostantation and extravagance; ]

手笔 引证解释

⒈ 亲手所写或所画的东西。指所写的书信。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近本州 徐使君 至,奉手笔一函,称谓不移,问讯加剧。”
宋 王安石 《与郭祥正太傅书》:“比承手笔,尤剧欣慰。”

⒉ 亲手所写或所画的东西。指所写的诗文。

晋 陆云 《与兄平原书》之二七:“令送 君苗 《登臺赋》,为佳手笔。”
五代 齐己 《谢秦府推官寄<丹台集>》诗:“秦王 手笔序《丹臺》,不错褒扬最上才。”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滤月轩集》:“皆有心得语,非闺阁手笔。”
周立波 《沁源人民》:“平日留心读报的人一看这文章,就知道是 陆定一 同志的热情流利的手笔。”

⒊ 犹笔迹。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见信非 芸 手笔,询余曰:‘汝妇病耶?’”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他认出,字体是和上次请客的帖子同一个手笔。”

⒋ 指所设计或所办理的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惠园》:“相传是园为国初 李笠翁 手笔。”
茅盾 《子夜》十:“用最有利的条件收买了那七八个小厂,是益中信托公司新组织成立以后第一次的大胜利,也是 吴荪甫 最得意的‘手笔’。”

⒌ 谓执笔写作。

《晋书·傅祗传》:“祇 自以义诚不终,力疾手笔敕厉其二子 宣 畅,辞旨深切,览者莫不感激慷慨。”
《旧唐书·李贺传》:“手笔敏捷,尤长於歌篇。”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你是手笔快的,怕已经做好了吧?”

⒍ 排场;手面。

《官场现形记》第四二回:“门政大爷,见他孝敬的钱不在分寸上,晓得这位老爷,手笔一定不大的。”

⒎ 指办事的气度。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办事要大方一点,手笔要伸畅一点。”


国语词典

手笔 [shǒu bǐ]

⒈ 文章或诗文的著作。

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今送君苗登台赋,为佳手笔。」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此画亦是舟中所失物件之一,即是英自己手笔。」

⒉ 手书、手写。

《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申以手笔,设几杖之坐。」
《三国志·卷二五·魏书·杨阜传》:「天子感其忠言,手笔诏答。」

⒊ 排场。指用钱奢俭。

《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这是二舍妹,他自小手笔就阔,气派也不同。」
《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生来手笔又大,从不会锱铢较量的。」


手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仁君释义:⒈仁明的国君。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元 施惠《幽闺记·罔害皤良》:“见説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苏曼殊《惨世界》第十二回:“把杀害他祖宗的仇人,当做圣主仁君看待。”⒉犹言明公,古代对有地位、声望者的尊称。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乃使仁君飜然自絶,以是忿忿,怀惭反侧。”《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仁君忽一匹夫,於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 2.
      修毫释义:⒈长的毫毛。晋 傅玄《笔赋》:“简俢毫之奇兔,选珍皮之上翰。”修,一本作“脩”。⒉指手笔。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夫仕也者,欲以为名邪,则修毫可以洩愤懣,篇章可以寄姓字。”修,一本作“脩”。⒊良犬名。《西京杂记》卷四:“茂陵 少年 李亨,好驰骏狗、逐狡兽,或以鹰鷂逐雉兔,皆为之佳名。狗则有脩毫、釐睫、白望、青曹之名。”
    • 3.
      关目释义:⒈戏曲、小说中的重要情节。明 汤式《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套曲:“传奇无準绳,关目是捏成,请监乐的先生自思省。”明 李贽《拜月》:“此《记》关目极好,説得好,曲亦好,真 元 人手笔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鼠戏》:“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密针线》:“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清 洪昇《<长生殿>例言》:“今《长生殿》行世,伶人苦于繁长难演,竟为傖辈妄加节改,关目都废。”⒉泛指事件
    • 4.
      名公大笔释义:名家的大手笔。
    • 5.
      外彊中乾释义:亦作“外强中乾”。谓貌似强大,实质虚弱。《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唐 柳宗元《愈膏肓疾赋》:“肤腠营胃,外彊中乾。精气内伤,神沮脉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他一向手笔大,不解理财之法,今番再乾掉了几万,虽不至于像从前吃尽当光光景,然而不免有点外彊中乾了。”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那拥抱过去的人虽不一定‘苍白无力’,可也不免外强中干--外强是自大,中干是自卑。”
    • 6.
      大家释义:⒈著名的专家:书法大家。 大家手笔。⒉世家望族:大家闺秀。⒊a)某人或某些人跟“大家”对举的时候,这人或这些人不在“大家”的范围之内,如:我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你讲个笑话给大家听听。他们一进来,大家都鼓掌表示欢迎。b)“大家”常常放在“你们、我们、他们、咱们”后面做复指成分,如:明天咱们大家开个会谈谈。
    • 7.
      大手笔释义:⒈知名作者写出 的有分量的文章。《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⒉名噪一时的作者。《新唐书 苏颋传》:“颋自景龙后,与张 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 8.
      奎章释义:⒈指帝王的诗文书法等。 ⒉仙人的手笔。⒊泛指杰出的书法或文章。
    • 9.
      如掾大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0.
      如椽之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1.
      如椽大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2.
      如椽巨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巨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3.
      如椽笔释义:典出《晋书·王珣传》:“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遂以“如椽笔”比喻笔力雄健。犹言大手笔。宋 杨万里《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明 郭贞顺《上俞将军》诗:“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陈毅《题<长征会师图>》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参见“大手笔”。
    • 14.
      委至释义:⒈谓周详亲切。 《魏书·阉官传·王质》:“高祖 颇念其忠勤宿旧,每行留大故,冯司徒 亡,废 冯后,陆叡、穆泰 等事,皆赐 质 以璽书,手笔莫不委至,同之戚贵。”⒉犹屡至。唐 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加又有非人力而至者,年穀熟衍,符貺委至。”
    • 15.
      巨笔释义:⒈大笔。多用于称撰写宏文巨著的笔。⒉指大手笔,大作家。
    • 16.
      手笔释义:⒈亲手做的文章、写的字或画的画(多指名人的):这篇杂文像是鲁迅先生的手笔。 ⒉文字技巧的造诣:大手笔(指名作家)。⒊指办事、用钱的气派:阔手笔。
    • 17.
      报书释义:回信。汉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唐 杜甫《重过何氏》诗:“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癸未丙戌会元》:“是年録文大半出 王 手笔,其父子最相知信,自谓此録冠絶前后,乃子必惊赏无疑,及报书至,更无他言,但云此録此卷行世之后,吾父勿復谈文可也。”清 金农《寄家书呈江上诸兄弟》诗:“燧易星迴远报书,乡愁和疟笑驱除。”
    • 18.
      摹搨释义:⒈亦作“摹拓”。 依样描制,复制。《魏书·崔玄伯传》:“始 玄伯 父 潜 为兄 浑 誄手笔草本,延昌 初,著作佐郎 王遵业 买书於市偶得之…… 武定 中,遵业 子 松年 以遗黄门郎 崔季舒,人多摹搨之。”宋 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访求法书名画,不遗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⒉拓印碑刻金石等。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绎山》:“始皇 刻石纪功,其文字 李斯 小篆。后魏 太武帝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为楷则。”清 俞樾《茶香室三钞·雪蓑道人大寿字》:“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云:‘
    • 19.
      梦笔释义:《晋书·王珣传》:“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謚议,皆 珣 所草。”《南史·文学传·纪少瑜》:“少瑜 尝梦 陆倕 以一束青鏤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又《江淹传》:“淹 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又尝宿于 冶亭,梦一丈夫自称 郭璞,谓 淹 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 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絶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梦笔事类颇多,大抵用以指才思敏捷,文章华美。唐 李商隐《江上忆严五广休》诗:“征南
    • 20.
      泰山刻石释义: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手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仁君释义:⒈仁明的国君。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元 施惠《幽闺记·罔害皤良》:“见説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苏曼殊《惨世界》第十二回:“把杀害他祖宗的仇人,当做圣主仁君看待。”⒉犹言明公,古代对有地位、声望者的尊称。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乃使仁君飜然自絶,以是忿忿,怀惭反侧。”《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仁君忽一匹夫,於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 2.
      修毫释义:⒈长的毫毛。晋 傅玄《笔赋》:“简俢毫之奇兔,选珍皮之上翰。”修,一本作“脩”。⒉指手笔。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夫仕也者,欲以为名邪,则修毫可以洩愤懣,篇章可以寄姓字。”修,一本作“脩”。⒊良犬名。《西京杂记》卷四:“茂陵 少年 李亨,好驰骏狗、逐狡兽,或以鹰鷂逐雉兔,皆为之佳名。狗则有脩毫、釐睫、白望、青曹之名。”
    • 3.
      关目释义:⒈戏曲、小说中的重要情节。明 汤式《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套曲:“传奇无準绳,关目是捏成,请监乐的先生自思省。”明 李贽《拜月》:“此《记》关目极好,説得好,曲亦好,真 元 人手笔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鼠戏》:“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密针线》:“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清 洪昇《<长生殿>例言》:“今《长生殿》行世,伶人苦于繁长难演,竟为傖辈妄加节改,关目都废。”⒉泛指事件
    • 4.
      名公大笔释义:名家的大手笔。
    • 5.
      外彊中乾释义:亦作“外强中乾”。谓貌似强大,实质虚弱。《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唐 柳宗元《愈膏肓疾赋》:“肤腠营胃,外彊中乾。精气内伤,神沮脉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他一向手笔大,不解理财之法,今番再乾掉了几万,虽不至于像从前吃尽当光光景,然而不免有点外彊中乾了。”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那拥抱过去的人虽不一定‘苍白无力’,可也不免外强中干--外强是自大,中干是自卑。”
    • 6.
      大家释义:⒈著名的专家:书法大家。 大家手笔。⒉世家望族:大家闺秀。⒊a)某人或某些人跟“大家”对举的时候,这人或这些人不在“大家”的范围之内,如:我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你讲个笑话给大家听听。他们一进来,大家都鼓掌表示欢迎。b)“大家”常常放在“你们、我们、他们、咱们”后面做复指成分,如:明天咱们大家开个会谈谈。
    • 7.
      大手笔释义:⒈知名作者写出 的有分量的文章。《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⒉名噪一时的作者。《新唐书 苏颋传》:“颋自景龙后,与张 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 8.
      奎章释义:⒈指帝王的诗文书法等。 ⒉仙人的手笔。⒊泛指杰出的书法或文章。
    • 9.
      如掾大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0.
      如椽之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1.
      如椽大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2.
      如椽巨笔释义:像椽子一般粗大巨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13.
      如椽笔释义:典出《晋书·王珣传》:“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遂以“如椽笔”比喻笔力雄健。犹言大手笔。宋 杨万里《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明 郭贞顺《上俞将军》诗:“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陈毅《题<长征会师图>》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参见“大手笔”。
    • 14.
      委至释义:⒈谓周详亲切。 《魏书·阉官传·王质》:“高祖 颇念其忠勤宿旧,每行留大故,冯司徒 亡,废 冯后,陆叡、穆泰 等事,皆赐 质 以璽书,手笔莫不委至,同之戚贵。”⒉犹屡至。唐 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加又有非人力而至者,年穀熟衍,符貺委至。”
    • 15.
      巨笔释义:⒈大笔。多用于称撰写宏文巨著的笔。⒉指大手笔,大作家。
    • 16.
      手笔释义:⒈亲手做的文章、写的字或画的画(多指名人的):这篇杂文像是鲁迅先生的手笔。 ⒉文字技巧的造诣:大手笔(指名作家)。⒊指办事、用钱的气派:阔手笔。
    • 17.
      报书释义:回信。汉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唐 杜甫《重过何氏》诗:“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癸未丙戌会元》:“是年録文大半出 王 手笔,其父子最相知信,自谓此録冠絶前后,乃子必惊赏无疑,及报书至,更无他言,但云此録此卷行世之后,吾父勿復谈文可也。”清 金农《寄家书呈江上诸兄弟》诗:“燧易星迴远报书,乡愁和疟笑驱除。”
    • 18.
      摹搨释义:⒈亦作“摹拓”。 依样描制,复制。《魏书·崔玄伯传》:“始 玄伯 父 潜 为兄 浑 誄手笔草本,延昌 初,著作佐郎 王遵业 买书於市偶得之…… 武定 中,遵业 子 松年 以遗黄门郎 崔季舒,人多摹搨之。”宋 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访求法书名画,不遗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⒉拓印碑刻金石等。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绎山》:“始皇 刻石纪功,其文字 李斯 小篆。后魏 太武帝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为楷则。”清 俞樾《茶香室三钞·雪蓑道人大寿字》:“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云:‘
    • 19.
      梦笔释义:《晋书·王珣传》:“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謚议,皆 珣 所草。”《南史·文学传·纪少瑜》:“少瑜 尝梦 陆倕 以一束青鏤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又《江淹传》:“淹 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又尝宿于 冶亭,梦一丈夫自称 郭璞,谓 淹 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 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絶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梦笔事类颇多,大抵用以指才思敏捷,文章华美。唐 李商隐《江上忆严五广休》诗:“征南
    • 20.
      泰山刻石释义: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手笔造句

1.这篇散文的确是当年的妙手偶得,构思精巧,不愧是大手笔

2.文如其人,这篇文章,我一看就知道出自李编辑的手笔

3.这幅画是名家的手笔,要我题字,只怕是佛头着粪。

4.关于恋爱的语句很多,尤其出自古代作家手笔,更是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5.要想练得一手笔走龙蛇的好字,必须要刻苦练习。

手笔(shoub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手笔是什么意思 手笔读音 怎么读 手笔,拼音是shǒu bǐ,手笔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手笔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