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口噤 口噤的意思
kǒujìn

口噤

简体口噤
繁体
拼音kǒu jìn
注音ㄎㄡˇ ㄐ一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ǒu,(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组词】: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组词】:瓶子口。(3) 出入通过的地方。【组词】:门口。港口。(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组词】:古北口。喜峰口。(5) 破裂的地方。【组词】:口子。

jìn,(1) 闭口不说话。【组词】:噤口。噤声。噤若寒蝉。(2) 因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组词】:噤战。寒噤。

基本含义

指因为害怕说错话或担心引起麻烦而保持沉默,不敢开口说话。

口噤的意思

口噤 [kǒu jìn]

1. 口紧闭。

口噤 引证解释

⒈ 口紧闭。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
唐 杜甫 《后苦寒行》之一:“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鵠翅垂眼流血。”
明 李贽 《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刘禪 之病,牙关紧闭,口噤不开,无所用药者也。”


国语词典

口噤 [kǒu jìn]

⒈ 口紧闭。

唐·杜甫〈后苦寒〉诗二首之一:「元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


口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恶释义:⒈得暴病。 ⒉中医病名。由于冒犯不正之气所引起。其症状或为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为头旋晕倒,昏迷不醒。俗称中邪。
    • 2.
      地裂释义:⒈由于地壳变动而土地开裂。《后汉书·和帝纪》:“秋七月乙巳,易阳 地裂。”《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 绍兴 ﹞十三年三月,地震,逾月不止;地裂,泉涌出黑沙。”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弘治 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大风,西山水发,山崩地裂,西湖 溢。”⒉土地的裂缝。唐 杜甫《后苦寒行》之一:“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鵠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补地裂!”
    • 3.
      声论释义:犹舆论。 《南齐书·刘善明传》:“太祖 忧恐,常令 僧副 微行伺察声论。”《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 萧纶 ﹞初镇 京口,大造器甲,既涉声论,投之於 江。”《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元年》:“我比亦警此声论,每欲陈闻,则口噤心悸。”
    • 4.
      家林释义:自家的园林。泛指家乡。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汲流旧巘,葺宇家林。”唐 韩翃《送冷朝阳还上元》诗:“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明 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廝禁,要説又将口噤。我待解朝簪,再图乡任。那时节呵,他不提防著我,须遣我到家林。”
    • 5.
      寒中释义:⒈中医指邪在脾胃而为里寒的病症。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转变而成。有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症状。⒉中医类中风类型之一。由于暴中寒邪所致。有身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摇,猝然眩晕,身无汗等症状。
    • 6.
      破根散释义:一种药名,主治中风团证,口噤不开。
    • 7.
      缓亸释义:松弛下垂。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口噤不能声,四肢缓嚲不能举。”
    • 8.
      跼敛释义:约束、收敛。唐 柳宗元《愈膏肓疾赋》:“医者遂口噤心醉,跼歛茫然,投弃针石,匍匐而前。”
    • 9.
      风噤释义:指口噤不开的病症。
    • 10.
      风禁释义:⒈犹风纪。⒉指口噤不开的病症。《宋史·方技传下·王克明》:“卢州守王安道风禁不语旬日,他医莫知所为。”

口噤(kouji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口噤是什么意思 口噤读音 怎么读 口噤,拼音是kǒu jìn,口噤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口噤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