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通报 通报的意思
tōngbào

通报

简体通报
繁体通報
拼音tōng bào
注音ㄊㄨㄥ ㄅ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ōng tòng,(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组词】: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2) 懂得,彻底明了。【组词】: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3) 传达。【组词】: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通谍。(4) 往来交接。【组词】:通敌。通商。通邮。通融。通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通。沟通。(5) 普遍、全。【例句】: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论。通体。通身。通读。通常。通病。通盘。普通。(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组词】:通奸。私通。

bào,(1) 传达,告知。【组词】: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例句】: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3) 回答。【组词】: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组词】:报应。

基本含义

通报指向上级或其他相关方面汇报、传达消息或情况。

通报的意思

通报 [tōng bào]

1. 上级机关把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通告下级机关。

通报批评。

[ circulate a notice; notification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

2. 通告下级机关的文件。

关于情况的通报。

[ circular; communication; message; ]

3. 报道科学动态、成果的刊物。

科学通报。

[ bulletin; journal; ]

通报 引证解释

⒈ 通知禀报。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三折:“大哥烦你通报元帅知道,有 韩妈妈 特来求见。”
《红楼梦》第二四回:“至院外,命人通报了, 彩明 走出来,要了领票进去。”
巴金 《沉落》:“他的听差素来对我很客气,不用通报就让我大步走进去。”

⒉ 上级机关用书面形式通告下级机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四章:“整个师的穿插成功,受到了兵团司令部的通报表扬。”

⒊ 上级机关通告下级机关的文件。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一章:“分区司令部接到敌情通报。”
耿毅 《战冰记》:“这个年轻人机灵好学,没出半年……起草个通知、通报等等,样样儿拿得起、干得来。”

⒋ 报道科学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的刊物。

如:《科学通报》、《化学通报》。


国语词典

通报 [tōng bào]

⒈ 通知、传达。

《董西厢·卷七》:「恰正心头闷,见红娘通报,有人唤门。」
《红楼梦·第六四回》:「原是贾琏贾珍素日亲密,又是弟兄,本无可避忘之人,自来是不等通报的。」

转达 传达

⒉ 机关内将某事通告本机关全体同仁时使用的文件。也作「通告」。


通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报释义:通报。 宋 何薳《春渚纪闻·毕斩赵谂》:“毕渐 为状元,赵諗 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於传报,以蜡板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著墨,传者厉声呼云:‘状元 毕 斩第二人 赵諗。’”《三国演义》第二八回:“丞相无明文传报,汝于路杀人,又斩吾部将,无礼太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説罢,也不等传报,一齐踱了进去。”
    • 2.
      传答释义:传达,通报。
    • 3.
      传鼓释义:击鼓通报。
    • 4.
      修刺释义:置备名帖,作通报姓名之用。
    • 5.
      修名释义:⒈美好的名声。⒉匡正名分。⒊循名,依照名称。⒋加强修养以求名誉。⒌谓置备名帖,以作通报姓名之用。
    • 6.
      内谒释义:通报姓名。
    • 7.
      内谒者释义:宫官名。 掌内外传旨通报之事。多由宦官担任。《汉书·宣帝纪》:“内謁者令 郭穰 夜至郡邸狱, 吉 拒闭,使者不得入。”《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顾内謁者曰:‘古人言秀色若可飡,如 絳仙 真可疗饥矣。’”
    • 8.
      冷古丁释义:冷丁。魏巍《我的老师》:“终于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座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一鞭。”《当代》1981年第6期:“冷古丁,黑魆魆的树丛中,有两个人影在鬼祟地晃动。”
    • 9.
      唱门释义:在门口高声通报来客或进见者。
    • 10.
      报伏释义:通报;禀报。
    • 11.
      报条释义:⒈告知升迁、及第等喜讯的报单。 ⒉泛指通报消息的字条。
    • 12.
      新广州人释义:据广州市政府新闻信息处11年7月20日通报,该市市长万庆良在广州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建议用“新广州人”取代原有“农民工”、“打工仔”、“外来人员”等称呼,促使“新广州人”更好地融入广州、扎根广州1。
    • 13.
      求通释义:⒈谋求显达。《庄子·秋水》:“孔子 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⒉谓拜见主人时,请管门人通报姓名。《后汉书·丁鸿传》:“今大将军虽欲勑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求通者,求通名也。”⒊请求通使往来。明 徐祯卿《翦胜野闻》:“余尝见 倭国 求通,表文曰:‘臣闻三皇立位,五帝禪权,岂谓中华之有主,焉知夷狄之无君?’”
    • 14.
      牒报释义:行文通报。
    • 15.
      申诫罚释义:申诫罚是行政机关对违法相出方的名誉、荣誉、信誉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定损害以示警诫的行政处罚。 又称为声誉罚或精神罚。其主要形式有警告、通报批评等。
    • 16.
      相闻释义:⒈彼此都能听到。极言距离之近。《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晋 陶潜《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宋 苏轼《表忠观碑》:“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⒉互通信息;互相通报。《后汉书·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有十餘年不相闻了,何期今日得遇?”《清史稿·诸王传三·贝子彰泰》:“将军 蔡毓荣 调遣 汉 兵,今进取 贵州,若不相闻,恐碍军机。”
    • 17.
      紧急电话释义:为了方便群众应对一些紧急情况,全国统一设有的一些特殊电话,如110——匪警电话、119——火警电话、120——急救电话、999——红十字会的急救电话和122——交通报警电话。 这些电话都是免费的。
    • 18.
      脩刺释义:谓备名片,作通报姓名之用。
    • 19.
      街鼓释义:设置在京城街道的警夜鼓。宵禁开始和终止时击鼓通报。始于 唐,宋 以后亦泛指“更鼓”。唐 刘肃《大唐新语·厘革》:“旧制,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马周 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鼕鼕,公私便焉。”唐 李益《汉宫少年行》:“君不见上宫警夜行八屯,鼕鼕街鼓朝朱轩。”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 唐 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幼谦 ﹞等到后半夜,街鼓将动,方才闷闷回来了。”《花月痕》第二八回:“冬山如睡,玉艷临醒,街鼓鼕鼕,夜光艷艷。”参阅《旧唐书·马
    • 20.
      谒者释义:⒈官名。始置于 春秋、战国 时,秦 汉 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南朝 梁 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陈 及 隋 皆因之。唐 改为通事舍人。⒉官名。东汉 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后魏、北齐 有中谒者仆射,隋 唐 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宋 以后废。⒊官名。使者的别称。汉哀帝 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⒋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文物》1976年第10期:“简五:谒者二人。简文所说的谒者,不是职官的专名,是泛指一般传达、通报的奴仆。据 凤凰山 其他墓葬遣策

通报(tongb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通报是什么意思 通报读音 怎么读 通报,拼音是tōng bào,通报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通报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