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襟 [pī jīn]
1. 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指衣衫破烂,把衣襟拖挂下来。亦作“披衿”。犹披心。谓推诚相与。
披襟 引证解释
⒈ 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
引战国 楚 宋玉 《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宋 张景星 《秋日白鹭亭》诗:“开樽屏丝竹,披襟向萧籟。”
清 杜岕 《张大育头陀抱琴来同孟新听弹》诗:“一曲《涂山操》,披襟此日过。”
⒉ 指衣衫破烂,把衣襟拖挂下来。
引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壮丁们在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件卫生衣……大框小洞,带片披襟,甚至有的一边袖筒短了一截。”
⒊ 亦作“披衿”。犹披心。谓推诚相与。
引《晋书·周顗传》:“伯仁 总角於东宫相遇,一面披襟,便许之三事,何图不幸自貽王法。”
《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临海伏府君集>序》:“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唐 杜甫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诗:“入幕知 孙楚,披襟得 郑侨。”
清 陈盟 《与亲友话旧》诗:“所愿故乡归有路,披襟重话再生欢。”
国语词典
披襟 [pī jīn]
⒈ 袒露胸襟。
引《文选·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⒉ 比喻降服的意思。
引《文选·沈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函轘方解带,峣武稍披襟。」
披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大王风释义:战国 宋玉《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 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本为讽谕,后转为对帝王的谀辞。 犹言帝王的雄风。
- 2.
披挹释义:⒈犹显现。 ⒉披襟挹取。
- 3.
披衿释义:见“披襟”。
- 4.
披襟岸帻释义:披襟是指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岸帻是指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披襟岸帻的意思就是敞开衣襟解下头巾,衣着宽松的状态,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潇洒自如,或者神态自如。
- 5.
披襟散发释义:披襟散发指敞开衣襟,蓬松着头发。形容不修边幅的的悠闲神态。
- 6.
故识释义:⒈旧时的相识。 唐 钱起《春夜宴任六昆季宅》诗:“向偶逢故识,兹夕愿披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孟阳 自以王官教授,与帝有潜龙之旧,而 李受、王猎,皆非帝故识。”⒉曾经见过。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有一位太学生在试卷上大书:‘汉文帝 三字仿佛故识,但不知系 汉高祖 几代贤孙。’”
- 7.
贤主释义:⒈贤明的君主。 《韩非子·主道》:“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效王粲<怀德>》:“贤主降嘉赏,金貂服玄缨。”宋 洪迈《容斋续笔·周世宗》:“周世宗 英毅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可谓一时贤主。”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汉惠帝后裔在爪华岛》:“予谓 惠帝 本 汉 贤主,若使享国稍久,其布德当不后於 文帝。”⒉贤惠的主人。明 杨珽《龙膏记·开阁》:“看华筵胜景,贤主嘉宾,只见披襟消暑,握麈生风,遶坐冰山冷。”清 查慎行《雪后发汴城》诗:“此
- 8.
跨蹇释义:谓骑着蹇驴或驽马。 宋 陆游《小雪》诗:“跨蹇虽堪喜,呼舟似更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 马子才 ﹞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马南邨《燕山夜话·昆仑山人》:“每遇风雨飘萧,披襟流盼,相对欣然。命酌就醉;兴到跨蹇信所之,虽中途遇风雨,受饥寒,不改悔。”
- 9.
风涟释义:风吹起的水的波纹。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任渊 注:“ 宋玉 《风赋》曰:有风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诗》曰:河水清且涟漪。注云:风行水上成文曰涟。” 清 厉鹗 《晓望》诗:“遥山著秋瘦,小沼得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