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兵 [wǔ bīng]
1. 五种兵器。所指不一。泛指各种兵器。指战争。“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泛指军队。
五兵 引证解释
⒈ 五种兵器。所指不一。
引《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 郑玄 注。 《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
范宁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
《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
颜师古 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
⒉ 泛指各种兵器。
引《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战且行,转鬭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
唐 独孤及 《庆鸿名颂》:“唐 兴百三十有八载,皇帝在贿天下,铸五兵为农器,栖万姓於寿域。”
⒊ 泛指军队。
引《战国策·齐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
《旧唐书·太宗纪上》:“若 轩辕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
⒋ 指战争。
引南朝 梁 刘孝标 《金华山栖志序》:“左元放 称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
前蜀 杜光庭 《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弓弢戢偃,雨顺风调,百穀有年,五兵永息。”
⒌ “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
国语词典
五兵 [wǔ bīng]
⒈ 五种兵器。指戈、殳、戟、酋矛、夷矛。
引《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句下汉·郑玄·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⒉ 三国时代,魏置五兵尚书之官。五兵指中兵、步兵、骑兵、别兵、都兵。
⒊ 泛指军队。
引《战国策·齐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
《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上》:「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
五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兵释义:⒈七兵尚书的省称。《北史·崔亮传》:“转都官尚书,又转七兵,领廷尉卿,加散骑常侍。”《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以右卫将军 宋弁 兼祠尚书,摄七兵事以佐之。”胡三省 注:“摄七兵事,摄尚书七兵曹事也。杜佑 曰:‘魏 始置五兵尚书,谓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也。晋 又分中、外兵各为左右,后魏 遂为七兵尚书。’”⒉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宋 苏舜钦《夜中》诗:“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 2.
七德释义:⒈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唐 柳宗元《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明 杨慎《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⒉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⒊指诗歌的七种特性。唐 皎然《诗式·诗
- 3.
三兵释义:三种兵器。 指矛、戟、钺。《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兵者,徐邈 云:‘矛在东,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按:天子五鼓为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诸侯三鼓者去黑黄二鼓,则知三兵当去楯及弓矢。
- 4.
三务释义:指春、夏、秋三季的农务。《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杜预 注:“三务,春、夏、秋三时之务。”《管子·君臣下》:“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民也。”尹知章 注:“三务,谓春、夏、秋务农。人不务三,则馁饿成变,故民非其民也。”宋 苏轼《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
- 5.
三麾释义: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麾者,麋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诸侯三者,则云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
- 6.
五两释义:⒈谓两只配成一双。⒉犹言五匹。⒊五兵技巧。⒋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⒌亦作“五緉”。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
- 7.
五兵释义:⒈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郑玄 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 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⒉泛指各种兵器。《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战且行,转鬭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唐 独孤及《庆鸿名颂》:“唐 兴百三十有八载,皇帝在贿
- 8.
五案释义:⒈古代的一种杂技。 《南齐书·乐志》:“江 左 咸康 中,罢紫鹿、跂行、鳖食、笮鼠、齐王卷衣、絶倒、五案等伎。”《魏书·乐志》:“﹝ 天兴 ﹞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跳丸、五案以备百戏。”⒉宋 代户部分掌的五种政事。《宋史·职官志二》:“户部分掌五案:一曰户税案,二曰上供案,三曰修造案,四曰麴案,五曰衣粮案。”
- 9.
五麾释义:五方色之旗。 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 注:“麾,旌幡也。”杨士勋 疏:“五麾者,糜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
- 10.
健笔释义:雄健的笔,谓善于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南朝 陈 徐陵《让五兵尚书表》:“虽復 陈琳 健笔,未尽愚怀。”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宋 朱熹《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追次元韵偶成》之一:“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清 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棃,快如 并 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马茂元《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姚鼐 虽每每自恨才短,无雄文健笔,然而他的散文,却能温润清深,自成体貌。”
- 11.
孤林释义:⒈孤立的丛林。唐 谢偃《高松赋》:“荷兹松之挺茂,擢脩干於孤林。”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 太初 元年初置,名曰 建章 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后遂称孤儿为“孤林”。
- 12.
授兵释义:古代藏兵器于国,有战事经祭告后发给兵士。《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孙诒让 正义引 惠士奇 曰:“古者兵器藏於国,有事而后授兵,既事復还兵。”《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 将伐 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杜预 注:“大宫,郑 祖庙。”《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太傅 懿 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 洛水 浮桥。”
- 13.
文焰释义:文章的光焰。唐 孟郊《访嵩山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兵游,文焰藏金鼎。”宋 周紫芝《千秋岁》词:“当年文焰,蜀 锦词华烂。”
- 14.
末德释义:《庄子·天道》:“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后因以“末德”谓战争。
- 15.
棘林释义:⒈棘木之林。晋 左思《吴都赋》:“西蜀 之於 东吴,大小之相絶,亦犹棘林萤燿而与夫樳木龙烛也。”⒉古代断狱的处所。《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自萌俗浇弛,法令滋彰,胏石少不寃之人,棘林多夜哭之鬼。”李善 注引《春秋元命苞》:“树棘槐,听讼於其下。”⒊古代指九卿之位。南朝 陈 徐陵《让五兵尚书表》:“不期 枚乘 老叟忽降时恩,冯唐 暮年见申明主,擢宰京邑,朝坐棘林。”⒋古代传说中的东方荒远之地。《淮南子·墬形训》:“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东方曰 棘林,曰 桑野。”
- 16.
精利释义:精良锐利。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赫连 龙昇 七年……并造五兵,器鋭精利,乃咸百鍊为龙雀大鐶,号曰 大夏 龙雀。”唐 吕温《同舍弟恭岁暮寄晋州李六协律三十韵》:“剑匣益精利,玉韜寧磷緇。”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战具比我们精利的 欧 美 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 匈奴、蒙古、满洲 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 17.
羽林孤儿释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汉武帝 建羽林骑,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 18.
长趫释义:亦作“长蹻”。即高跷。杂技的一种。用双木续足,踏舞为乐。《魏书·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长趫、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旧唐书·音乐志二》:“梁 有长蹻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
- 19.
韬戢释义:收藏;敛藏。 前蜀 杜光庭《罗天普告词》:“五兵韜戢,四气均调。”《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今天下为一,当韜戢干戈。”明 李东阳《国子生潘元谨墓志铭》:“先生晚益韜戢,卜居山中。”
- 20.
高絙百尺释义:杂技名。 即走索。《魏书·乐志》:“﹝ 天兴 ﹞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参见“高絙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