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举 [jiǎn jǔ]
1. 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例检举逃犯。
英[ expose an offence; report(an offence)to the authorities; ]
2. 荐拔。
英[ recommend; ]
检举 引证解释
⒈ 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
引《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 老孙 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
⒉ 犹选择。
引宋 苏轼 《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宰臣 吕大防 等言,昨奉圣旨宣諭,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捄正之宜,请检举行之。”
⒊ 荐拔。
引宋 李光 《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责授 建寧军 节度副使、 昌化军 安置 李光,永不检举。”
国语词典
检举 [jiǎn jǔ]
⒈ 举发他人行为的过失或违法的情事。
引《西游记·第二七回》:「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
例如:「检举匪谍,人人有责」。
反包庇 庇护
⒉ 捡择举出。
引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谷通流,公私皆济。」
⒊ 荐举拔用。
引《续资治通鉴·卷一二八·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丙申,诏责受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检举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弹劾释义:⒈君主时代担任监察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⒉某些国家对政府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劾(hé):揭发罪状。
- 2.
揭发释义:揭露(坏人坏事):揭发罪行。 检举揭发。
- 3.
举报释义: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举报违法犯罪行为。
- 4.
控告释义:向司法机关揭露犯罪分子及其犯罪事实,并要求依法惩治的行为。 控告目的是为保护自身的、集体的或国家的合法权益。
检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刺释义:⒈检举揭发。 ⒉提拔与黜责。
- 2.
举发释义:检举;揭发(坏人、坏事)。
- 3.
举告释义:检举告发。
- 4.
举察释义:⒈检举,查察。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或有抱罪怀瑕,与下同疾,纲网弛纵,莫相举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乾明 初,领御史中丞,正色举察,为朝廷所许。”《元史·世祖纪十二》:“詔行大司农司、各道劝农营田司,巡行劝课,举察勤惰。”⒉指选拔甄录人材。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后汉 尚书令 左雄,欲限四十已上方可举察。胡广 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自 吴、魏、晋,皆以郡举孝廉、察秀才,故州郡长史别驾皆赴举察。”
- 5.
举报释义: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举报违法犯罪行为。
- 6.
出首释义:⒈检举、告发别人的犯罪行为。⒉自首。
- 7.
刺举释义:⒈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三河 尤基,臣请先刺举 三河。”《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氾公 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严复《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周振甫 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⒉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
- 8.
劾奏释义: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 9.
十家连坐释义:旧时的一项统治办法。以十家为一组,一家犯法,其余九家如不检举,就同罪。
- 10.
参劾释义:君主时代指向朝廷检举官员的过失或罪行。
- 11.
参奏释义:向朝廷揭发检举失职官吏的罪状。
- 12.
反咬释义:(被控告的人)诬赖控诉人、检举人、见证人:反咬一口。
- 13.
发举释义:⒈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唐 虞 发举,成 周 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 陈容 ﹞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 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 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 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⒉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 引军还”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时 明帝 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 终不能有
- 14.
司直释义:⒈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⒉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⒊官名。⒋当值;值班。
- 15.
告发释义:向司法机关、政府或组织检举揭发:写信告发他的违法行为。
- 16.
告引释义:检举揭发。
- 17.
奏劾释义:⒈上奏章检举。 ⒉指代监察官员。
- 18.
察举释义:⒈选拔。 《史记·刺客列传》:“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 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司马贞 索隐:“察谓观察有志行乃举之。刘 氏云察犹选也。”⒉中国 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书·文翁传》:“文翁,庐江舒 人。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宋 苏轼《谢应中制科启》:“然而才行之迹,无由而深知,委之於察举,而要之於久长,所以为无失也。”⒊监察检举。宋 曾巩《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夫纲辖之地与御史更相察
- 19.
察举制释义:1、选拔。 2、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3、监察检举。
- 20.
弹举释义:弹劾检举。
检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刺释义:⒈检举揭发。 ⒉提拔与黜责。
- 2.
举发释义:检举;揭发(坏人、坏事)。
- 3.
举告释义:检举告发。
- 4.
举察释义:⒈检举,查察。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或有抱罪怀瑕,与下同疾,纲网弛纵,莫相举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乾明 初,领御史中丞,正色举察,为朝廷所许。”《元史·世祖纪十二》:“詔行大司农司、各道劝农营田司,巡行劝课,举察勤惰。”⒉指选拔甄录人材。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后汉 尚书令 左雄,欲限四十已上方可举察。胡广 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自 吴、魏、晋,皆以郡举孝廉、察秀才,故州郡长史别驾皆赴举察。”
- 5.
举报释义: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举报违法犯罪行为。
- 6.
出首释义:⒈检举、告发别人的犯罪行为。⒉自首。
- 7.
刺举释义:⒈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三河 尤基,臣请先刺举 三河。”《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氾公 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严复《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周振甫 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⒉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
- 8.
劾奏释义: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 9.
十家连坐释义:旧时的一项统治办法。以十家为一组,一家犯法,其余九家如不检举,就同罪。
- 10.
参劾释义:君主时代指向朝廷检举官员的过失或罪行。
- 11.
参奏释义:向朝廷揭发检举失职官吏的罪状。
- 12.
反咬释义:(被控告的人)诬赖控诉人、检举人、见证人:反咬一口。
- 13.
发举释义:⒈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唐 虞 发举,成 周 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 陈容 ﹞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 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 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 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⒉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 引军还”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时 明帝 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 终不能有
- 14.
司直释义:⒈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⒉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⒊官名。⒋当值;值班。
- 15.
告发释义:向司法机关、政府或组织检举揭发:写信告发他的违法行为。
- 16.
告引释义:检举揭发。
- 17.
奏劾释义:⒈上奏章检举。 ⒉指代监察官员。
- 18.
察举释义:⒈选拔。 《史记·刺客列传》:“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 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司马贞 索隐:“察谓观察有志行乃举之。刘 氏云察犹选也。”⒉中国 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书·文翁传》:“文翁,庐江舒 人。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宋 苏轼《谢应中制科启》:“然而才行之迹,无由而深知,委之於察举,而要之於久长,所以为无失也。”⒊监察检举。宋 曾巩《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夫纲辖之地与御史更相察
- 19.
察举制释义:1、选拔。 2、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3、监察检举。
- 20.
弹举释义:弹劾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