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引 [kòng yǐn]
1. 犹贯通。
3. 控制;掌握。
控引 引证解释
⒈ 犹贯通。
引《文选·班固<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 渭 洞 河,汎舟 山 东,控引 淮 湖,与海通波。”
李周翰 注:“谓泛舟可以通 山 东之运,亦与 淮 、湖、海通波澜。”
⒉ 控制;掌握。
引《文选·左思<魏都赋>》:“白藏 之藏,富有无隄,同賑大内,控引世资。”
张铣 注:“大内内寳库,与 白藏 同丰,控引天下之资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宋 王安石 《葛兴祖墓志铭》:“嗟乎,命不可控引,而才之难恃以自见,盖久矣。”
引申为统率。 《陈书·侯瑱传》:“齐 遣 慕容恃德 镇於 夏首,瑱 控引西还,水陆攻之, 恃德 食尽,请和。”
控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众流释义:⒈众多的水流。 汉 班固《西都赋》:“众流之隈,汧 涌其西。”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涟水》:“涟水 出 邵陵县 界南,逕连 道县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众流所凑,万泉所回。”⒉指学术上的各个流派。《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唐 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一见诵忆,遂通众流
- 2.
守贰释义:指知州、通判等官。 宋 苏辙《王佺通判荆南》:“南郡 控引江湖,商贾之渊,而盗贼之会也,守贰之事於南方为剧。”《宋史·高宗纪》:“癸巳,罢 川 陕 便宜差遣监司、守贰。”《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先是,遣使访 川 陕 诸州守贰之能否,知 夔州 袁逢吉、知 遂州 李虚己、通判 查道、知 忠州 邵燁、知 云安军 薛颜 等七人以称职闻,戊子,皆赐詔书奬諭。”《文献通考·田赋五》:“詔 江 浙 诸州县帛及折帛钱,并以七月中旬到行在,不足者守贰窜黜。”
- 3.
第下释义:犹门下、阁下。古代多用于对长官的敬词。《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张法顺 谓之曰:‘…… 桓氏(桓玄)世在西藩,人或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 三吴 耳。’”《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第,府第也;下,犹言门下、閤下之类。”《隋书·百官志上》:“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宋 孔平仲《孔氏杂说》:“﹝谓人为明公、閤下之类﹞亦可谓之第下。张浩 谓 元显 为第下。”明 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曰第下。”
- 4.
腐毫释义:汉 司马相如 作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见《西京杂记》卷二。后遂以为行文迟巧、笔毫为枯之典实。
- 5.
衆流释义:⒈众多的水流。汉 班固《西都赋》:“众流之隈,汧 涌其西。”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涟水》:“涟水 出 邵陵县 界南,逕连 道县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众流所凑,万泉所回。”⒉指学术上的各个流派。《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唐 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一见诵忆,遂通众流。
- 6.
送迎释义:⒈送往迎来。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閾。”《史记·淮阴侯列传》:“信 尝过 樊将军 噲,噲 跪拜送迎,言称臣。”宋 王銍《默记》卷中:“两州送迎,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於道。”陈毅《泗宿道中》诗:“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⒉指文笔的宕开与承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廻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 7.
通波释义:⒈谓水相通。 《文选·班固<西都赋>》:“控引 淮 湖,与海通波。” 李善 注:“与海通其波澜。”⒉指流水。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回渠绕曲陌,通波扶直阡。” 唐 骆宾王 《晚泊河曲》诗:“通波竹箭水,轻舸木兰橈。” 唐 李详 《赠曹君直舍人元忠》诗:“ 閶门 飞阁架通波,四姓衰微逝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