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诸侯王 诸侯王的意思
zhūhóuwáng

诸侯王

简体诸侯王
繁体諸侯王
拼音zhū hóu wáng
注音ㄓㄨ ㄏㄡˊ ㄨㄤˊ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ū,(1) 众,许多。【组词】:诸位。诸君。诸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例句】:投诸渤海之尾。(3) 犹“之”。【例句】:“能事诸乎?”。(4) 犹“于”。【例句】:“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例句】:“日居月诸,照临下土”。(6) 姓。

hòu hóu,(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组词】:侯爵。侯门。公侯。封侯。诸侯。(2) 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3) 姓。(1) 〔闽侯〕地名,在中国福建省。

wáng wàng,(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组词】: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组词】:王公。王侯。(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组词】: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4) 大。【例句】:王父(祖父)。王母(祖母)。(5) 姓。(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组词】:王天下。王此大邦。

基本含义

指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也泛指各个割据一方的统治者。

诸侯王的意思

诸侯王 [zhū hóu wáng]

1. 汉代皇子被封为王者。

诸侯王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皇子被封为王者。

《史记·吕太后本纪》:“辛巳, 高后 崩,遗詔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
汉 蔡邕 《独断》:“汉 制皇子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 周 末诸侯或称王,而 汉 天子自以皇帝为称,故以王号加之,总名诸侯王。”


诸侯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王释义:⒈指七国。⒉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⒊南宋追封高宗时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岳飞为鄂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璘为信王,合称七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 2.
      主土释义:⒈古代诸侯王始封时,取天子所授之土立为国社而奉之,谓之主土。⒉古代指掌管山川土地和百物生长之事。
    • 3.
      五侯九伯释义: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汉书·诸侯王表序》:“太公 於 齐,亦五侯九伯之地。”《旧唐书·哀帝纪论》:“五侯九伯,无非问鼎之徒;四岳十连,皆畜无君之迹。”
    • 4.
      余小子释义:⒈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也写作“予小子”。⒉古代天子及诸侯王对先王或长者的自称。
    • 5.
      便房释义:古代帝王、诸侯王等墓葬中象征生人卧居之处的建筑,棺木即置其中。 重臣死后,亦有受赐而享此殊遇者。《汉书·霍光传》:“赐金钱、繒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樅木外臧椁十五具。”颜师古 注:“服虔 曰:‘便房,藏中便坐也。’…… 如淳 曰:‘《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椁,柏黄肠题凑。’便房,小曲室也。如氏 以为楩木名,非也。”晋 张载《七哀诗》之一:“毁壤过一抔,便房啟幽户。珠柙离玉体,珠宝见剽虏。”《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四年》:“又令将作为
    • 6.
      俊良释义:贤能优良之士。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左右前后,莫匪俊良;小大之材,咸尽其用。”宋 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诗:“鄙州歷选多俊良,镇抚时有诸侯王。”明 刘基《送陈庭学之成都卫照磨任》诗:“筹边楼 上罗俊良,况子敏学年方将。”
    • 7.
      债台释义:《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臺”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周赧王 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於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臺”喻指负债。
    • 8.
      债台高筑释义:战国时代周赧(nǎn)王欠了债,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逃到一座宫殿的高台上。 后人称此台为“逃债之台”(见于《汉书·诸侯王表序》及颜师古引服虔注)。后来就用“债台高筑”形容欠债极多。
    • 9.
      傅相释义:⒈古称辅导国君、诸侯王之官。汉 诸侯国有太傅,景帝 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治国,改丞相曰相,通称傅相。《史记·梁孝王世家》:“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后汉书·班彪传》:“今皇太子诸王,虽结髮学问,脩习礼乐,而傅相未值贤才,官属多闕旧典。”⒉辅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成王 即位,周公 之属傅相焉。”汉 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武王 封 周公,使傅相 成王。”⒊指佐理或侍奉。《汉书·王吉传》“为傅婢所毒”颜师古 注:“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
    • 10.
      八子释义:⒈秦汉宫内女官名号。 ⒉诸侯王也有八子,位相当于六百石。见《汉书·齐悼惠王传》。
    • 11.
      内藩释义:指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
    • 12.
      初定释义:⒈谓国家方始平定。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孼,以镇抚四海,用承衞天子也。”汉 班固《两都赋序》:“大 汉 初定,日不暇给。”⒉佛教谓入定之初。唐 戴叔伦《留宿罗源西峰寺示辉上人》诗:“山寂僧初定,廊深火自明。”唐 李中《宿钟山知觉院》诗:“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
    • 13.
      剖裂释义:⒈划分。 《汉书·诸侯王表》:“汉 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 秦 孤立之败,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⒉皴裂。《东观汉记·茨充传》:“臣行部入 长沙 界,观者皆徒跣。臣问御佐曰:‘人无履,亦苦之否?’御佐对曰:‘十二月盛寒时,并多剖裂血出,然火燎之,春温或脓溃。’”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民惰窳,少麄履,足多剖裂血出。”⒊犹分裂。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五代 之际,天下剖裂。”明 高攀龙《<王文成公年谱>序》:“道之不明也,支离于 汉 儒之训詁;道之明也,剖裂于 朱 陆 之分
    • 14.
      口数释义:⒈人数。《管子·度地》:“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商君书·垦令》:“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汉书·高帝纪下》:“令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及郡各以其口数率。”⒉指口数粥。宋 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口数粥行》:“大杓轑鐺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宋 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饵,及烧替代,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参见“口数粥”。
    • 15.
      古法释义:⒈旧法;古代刑法律令。《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吴王 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邦昌 在古法当诛,今贷与之生足矣。”⒉古代法度规范。《汉书·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灭古法。”晋 陶潜《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製。”唐 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楚 僧 怀素 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餘。”宋 曾巩《宜黄县县学记》:“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餘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⒊传统的法术或方法。宋 陈师道《五言贺雨》诗:“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鲁迅
    • 16.
      同産子释义:指兄弟之子。《汉书·平帝纪》:“平帝 即位,令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亡子而有孙若子同产子者,皆得以为嗣。”颜师古 注:“子同产子者,谓养昆弟之子为子者。”《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
    • 17.
      国邸释义:汉 诸侯王为朝觐而在京城设立的住所。
    • 18.
      外藩释义:封建时代有封地的诸侯王,也泛指藩属。
    • 19.
      大王释义:⒈古代对国君、诸侯王的尊称。 ⒉指垄断某种经济事业的财阀:石油大王。钢铁大王。⒊指长于某种事情的人:爆破大王。⒋戏曲、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
    • 20.
      奏书释义:⒈汉 时在诸侯王国中,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书”。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战国 以前,君臣同书;秦 汉 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⒉泛指奏章。宋 王安石《王中甫学士挽词》:“同学 金陵 最少年,奏书曾用牘三千。”⒊臣下向君主进呈文书。唐 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臣拜稽首,退而奏书於陛下。”⒋丛辰名。为岁之贵神,主奏记与伺察。一说为水神,是岁君的谏臣。《协纪辨方书·义例一·奏书》:“《
诸侯王是什么意思 诸侯王读音 怎么读 诸侯王,拼音是zhū hóu wáng,诸侯王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诸侯王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