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报馆 报馆的意思
bàoguǎn

报馆

简体报馆
繁体報館
拼音bào guǎn
注音ㄅㄠˋ ㄍㄨㄢ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ào,(1) 传达,告知。【组词】: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例句】: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3) 回答。【组词】: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组词】:报应。

guǎn,(1)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组词】:宾馆。旅馆。馆舍。(2)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组词】:大使馆。领事馆。(3)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组词】:茶馆。照相馆。(4)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组词】:报馆。博物馆。文化馆。馆藏。(5) 旧时指教学的地方。【组词】:家馆。蒙馆。坐馆。

基本含义

指人们争相报道或传播某一消息或事件。

报馆的意思

报馆 [bào guǎn]

1. 旧称报社。

[newspaper office;]

报馆 引证解释

⒈ 报社的俗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娘子,四嫂,得预备一下呀,待一会儿还有报馆的人来访问咱们,也许给咱照相呢!”
陆文夫 《荣誉》:“报馆的记者,简直成了她的老朋友。”


国语词典

报馆 [bào guǎn]

⒈ 编辑、发行报纸的机构。

《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把这段事体,做了一大篇文章,找著个自由报馆,登了几天方才登完。」

报社


报馆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报社释义:编辑和出版报纸的机构。

报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令主释义:贤德的君主。《左传·昭公十三年》:“若见 费 人,寒者衣之,飢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 来如归,南氏 亡矣。”《新唐书·吐蕃传上》:“帝召见问曰:‘赞普 孰与其祖贤?’对曰:‘勇果善断不逮也,然勤以治国下无敢欺,令主也。’”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事莫难於取人之天下,而 黄帝、顓頊、帝嚳、尧、舜、禹、汤、文、武、高、光 以至列朝之令主,莫不以得内助而兴。”
    • 2.
      刍牧释义:⒈割草放牧。《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帝令 史建瑭 以轻骑尝寇,获芻牧者二百人,问其兵数,精兵七万。”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乘舆播荡,神京陆沉,天坛为芻牧之场,曹署充屯营之帐,中国 数千年来,外侮之辱未有甚于此时者也。”⒉放牧的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卜式 试于芻牧,弘羊 擢于贾竖,衞青 奋於奴僕,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矣。”唐 陆龟蒙《村夜二篇》诗之二:“祗効芻牧言,敢防轻薄駡。”⒊家畜。指马牛羊
    • 3.
      攒首释义:形容人众汇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徵信录>》:“自晨至夕,皆为之拥挤不开,攒首万人,皆於报馆佇望消息。”
    • 4.
      显着释义:⒈显扬昭著。《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唐 韩愈《复志赋》:“甘潜伏以老死兮,不显著其名誉。”《元史·儒学传序》:“元 兴百年,上自朝廷内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经能文显著当世者,彬彬焉众矣。”⒉非常明显。汉 荀悦《汉纪·哀帝纪上》:“其事皆始於纤微,终於显著。”《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受 苗青 夜赂之金,曲为掩饰,而赃跡显著。”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天津 报馆不断给我们写信,说我们的东西登出后,捐款怎样显著地踊跃起来。”⒊显露;炫耀。宋 储泳《祛疑说》:“夫
    • 5.
      条教释义:法规,教令。《汉书·董仲舒传》:“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晋书·殷仲堪传》:“领 晋陵 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録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唐无可《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条教关天道,歌謡入圣聪。”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处则为佔毕絃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群之部勒条教愈分明者,则其族愈强,而其种之传愈远。”
    • 6.
      洋钿释义:方言。银元。《天讨·楚元王<谕立宪党>》:“另外做两篇平和的文章,卖到报馆里去,骗他三四块洋鈿。”茅盾《故乡杂记》第三:“我们是拚命省,去年 阿大 的娘生了个把月病,拚着没有看郎中吃药--这么着,总算不过欠了几十洋钿新债。”
    • 7.
      病狂丧心释义:同“喪心病狂”。形容言行昏乱荒谬。《水浒传》第一○一回:“蔡京 經體贊元,其子 蔡攸,如是覆軍殺將,辱國喪師,今日聖駕未臨時,猶儼然上坐談兵,大言不慚,病狂喪心!”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公不欲出其門,論中故爲詼語。首云儂竊觀天下之事云云;中間論鬼神處,突曰:如以爲無,則 慧娘 之敲 裴生 之門也,麗娘 之入 柳生 之室也。撤棘後,則某果已魁,公及閲所爲論,始有病狂喪心之評。”清 陈天华《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今於烈士之死,則目爲病狂喪心;於 滿 奴之倖免,則慰之幸之,何其顛倒如是其
    • 8.
      笔员释义:指记者、编辑人员等。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近者帝国主义之声,洋溢於国中,自政府之大臣,政党之论客,学校之教师,报馆之笔员,乃至新学小生,市井贩贾,莫不口其名而艳羡之。”
    • 9.
      菲葑释义:菲和葑,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语本《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郑玄 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唐 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若弃以菲葑,失则自求诸己;儻中其正鵠,得亦不愧於人。”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菲葑不弃,敝帚自珍。”
    • 10.
      访事人释义:旧指通讯社或报馆派往各地采访新闻的人。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 英国 访事人 亨利那门 云, 日本 皆用新式苗也理地鎗。”亦省称“ 访事 ”。 严复 《有如三保》:“本舘数日前接到泰西访事友人一信,今略陈之。” 鲁迅 《坟·寡妇主义》:“我曾经也略略猜想过这些谣诼的由来……连常识也没有或别有作用的新闻访事和记者。”
    • 11.
      访事员释义:即访事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十月初三日路透电》:“英 京《泰晤士报》北京 访事员 莫理循 往见 袁宫保。”亦省称“访员”。鲁迅《三闲集·某笔两篇》:“每省须有访员数人,专收该地报上奇特的社论,记事,文艺,广告等等,汇刊成册,公之于世。”阿英《为祖国为革命而流的中国新闻记者的血》:“大批的报馆被封闭,大批的记者、访员被杀戮,而收买新闻纸的办法、花样,也愈来愈多、愈变愈巧。”参见“访事人”。
    • 12.
      负重含汙释义:犹言忍辱负重。 清 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胸劈众流,曾不出口。负重含污,浩如山藪。险趋人先,利居众后。”亦作“负重吞污”。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负重吞污,图其所志。”
    • 13.
      采辑释义:⒈搜集辑录。明 陆深《停骖录》:“予同县人 卫君庸 知州事,尝採辑史传文,集为《唐忠臣録》。”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五二:“《诗》则採辑诗赋四六中最下俗艷语,用为 无盐 之粉黛。咏叹淫佚之意,百无一存。”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是以不惮辛勤,广为採辑,附纸分送。”⒉搜采编辑。明 钱德洪《<传习录>跋》:“同门 曾子 才汉 得 洪 手抄,復傍为采辑,名曰《遗言》。”清 曾国藩《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国藩 尝采辑国朝诸儒言行本末。”
    • 14.
      録贴释义:抄录张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徵信录》:“自官电到后,中外报馆即首先録贴。”
    • 15.
      题要释义:概要。鲁迅《华盖集续编·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还是两三年前,偶然在 光绪 五年(1879)印的《申报馆书目续集》上看见《何典》题要。”参见“提要”。

报馆(baogu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报馆是什么意思 报馆读音 怎么读 报馆,拼音是bào guǎn,报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报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