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战国 战国的意思
zhànguó

战国

简体战国
繁体戰國
拼音zhàn guó
注音ㄓㄢˋ ㄍㄨㄛ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àn,(1) 打仗。【组词】:战争。战机。战绩。战略。战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组词】:论战。争战。(3) 发抖。【组词】:战抖。寒战。胆战心惊。(4) 姓。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基本含义

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局面,也用来形容割据混乱、争斗激烈的局面。

战国的意思

战国 [zhàn guó]

1. 公元前403—221年中国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连年争战的时代。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国 引证解释

⒈ 时代名。自 周 威烈王 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韩、魏、赵 三家分 晋 列为诸侯起,至 秦始皇 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止。现在多以 周元王 元年(前475年)至 秦始皇 二十六年(前221年)为 战国 时代。因当时诸侯大国连年战争,故称。

汉 刘向 《<战国策>书录》:“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 战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战国 以前,君臣同书; 秦 汉 立仪,始有表奏。”

⒉ 谓统治一方、互相交战的国家。

《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与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北史·崔鸿传》:“自 晋 永寧 以后,虽所在称兵,竞自尊树,而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十有六家。”
宋 苏轼 《石鼻城》诗:“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国语词典

战国 [zhàn guó]

⒈ (西元前403~前221)​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始皇统一止,因《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此一时期,因周室衰微,列国互相交战争雄,最后由秦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纷扰的局面。

⒉ 参与战争的国家。

《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战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卒释义:⒈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一卒。见《周礼·夏官·诸子》郑玄 注。又古以兵车三十乘为一卒。《左传·宣公十二年》:“我曲 楚 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杨伯峻 注:“广有一卒者,谓每部之车数有一卒耳。其数为偏之两,即两偏,故又云卒偏之两…… 楚 以三十乘为一卒,以一卒为一广。説详 江永《群经补义》。”《六韬·练士》:“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⒉一个步兵。亦泛指一个兵士。《战国策·赵策三》:“不鬪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 之力。”《淮南子·修务训》:
    • 2.
      一暝不视释义: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例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天上人间,会当相见,定非一暝不视者矣。”
    • 3.
      一甲释义:⒈一副铠甲。出土 秦 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⒉借指一兵一卒。《战国策·秦策三》:“为 秦 战胜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 鄢郢、汉中,禽 马服 之军,不亡一甲。”《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其一甲直数十千,擒之适足为吾资,无徒望而爱之,当勉以往取之。”《元史·余阙传》:“羣盗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⒊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 时进士不分甲。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 元 明 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
    • 4.
      一金释义:⒈古代钱币数量名称。 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后亦用以称银一两。《战国策·齐策一》“公孙閈 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市卜於市”汉 高诱 注:“二十两为一金。”《史记·平准书》“一黄金一斤”司马贞 索隐引 臣瓒 云:“秦 以一鎰为一金,汉 以一斤为一金。”清 赵翼《陔馀丛考·一金》:“今人行文以白金一两为一金,盖随世俗用银以两计,古人一金则非一两也。”⒉指少量钱财。南朝 宋 鲍照《代贫贱苦愁行》:“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晋书·顾荣传》:“官无一金之费,人无终朝之劳。”宋 杨万里《心学论一·诗论》:“今夫童子誑其西
    • 5.
      一顾释义:⒈一看。⒉《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⒊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
    • 6.
      七国释义:⒈指 战国 时 秦、楚、燕、齐、韩、赵、魏 七国。《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征,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春秋 则二百餘国,战国 为七国。”⒉指 汉景帝 时 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 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史记·袁盎晁错传列》:“吴 楚 七国果反,以诛 错 为名。”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太慰帅师,甫下 滎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 7.
      七雄释义:指 战国 时 秦、楚、燕、齐、韩、赵、魏 七强国。
    • 8.
      丈夫子释义:儿子;男孩。 古代子女通称子,男称丈夫子,女称女子子。《战国策·燕策二》:“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吾有丈夫子五人,诸孙亦有丁壮者。”宋 陆游《陆孺人墓志铭》:“孺人得七十有四,以 淳熙 十二年正月己丑卒。丈夫子三人,长 之瑞,早卒,次则 世昌,次 世茂;女子四人。”清 王韬《淞滨琐语·金玉蟾》:“姬封夫人。生丈夫子二,皆早贵。”
    • 9.
      三人成虎释义:《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充真。
    • 10.
      三川释义:⒈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 (1)西周 以 泾、渭、洛 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 二年,西周 三川皆震。”韦昭 注:“三川,涇、渭、洛,出於 岐山。”(2)东周 以 河、洛、伊 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洛、伊,故曰三川。”⒉指洛阳。南朝 宋 颜延之《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唐 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
    • 11.
      三晋释义: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是由春秋时晋国分裂而成的三个国家,世称此三国为三晋。
    • 12.
      三楚释义:秦汉时把战国时期的楚地分成为三楚: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合称三楚。
    • 13.
      三河魂释义:三河武士的灵魂和精神,来源于崛起于日本战国时期并最终夺得天下的德川家康的三河武士们。
    • 14.
      三矢释义:⒈三支箭。《左传·宣公四年》:“吾先君 文王 克 息,获三矢焉。”《旧唐书·薛仁贵传》:“仁贵 发三矢,射杀三人。”⒉指 战国 赵 廉颇 一饭三遗矢事。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 居 梁 久之…… 赵王 使使者视 廉颇 尚可用否。廉颇 之仇 郭开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 使者既见 廉颇,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 使还报王曰:‘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 以为老,遂不召。”清 钱谦益《程将军相如挽词》:“三矢何曾悲老大,一钱岂但直平生
    • 15.
      三至释义:⒈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⒉《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⒊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 16.
      三言释义:⒈三句话。《左传·昭公十四年》:“平丘 之会,数其贿也,以宽 卫国,晋 不为暴。归 鲁 季孙,称其诈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虐。邢侯 之狱,言其贪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乎?”《吕氏春秋·慎小》:“齐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羣臣皆説。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高诱 注:“是三言也。”《宋史·苏轼传》:“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⒉三个字。《战国策·齐策一》:“齐 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郭靖
    • 17.
      三败之辱释义:曹沫 为 鲁 将,与 齐 战,三战三败。 鲁庄公 惧,乃献 遂邑 之地以和。 齐桓公 许与 鲁 会于 柯 ,将盟, 曹沫 执匕首劫 桓公 于坛上, 桓公 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昔 范蠡 不殉 会稽 之耻, 曹沫 不死三败之辱,卒復 勾践 之讎,报 鲁国 之羞。”
    • 18.
      三都释义:⒈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 之 费、孟孙 之 成、叔孙 之 郈,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杜预 注:“三都,费、郈、成 也。”⒉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卫、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高诱 注:“三都,赵、卫、魏。”⒊三个都城。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长安 为西都,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⒋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吴 都 建业、魏 都 邺。《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
    • 19.
      三闾大夫释义:战国 楚 官名,掌 昭、屈、景 三姓贵族。
    • 20.
      三齐释义:⒈三倍于 齐国 的势力。《战国策·燕策一》:“夫一 齐 之强而 燕 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 齐 临 燕,其祸必大矣。”⒉秦 亡,项羽 以 齐国 故地分立 齐、胶东、济北 三国,皆在今 山东 东部,后泛称“三齐”。《史记·项羽本纪》:“﹝ 田荣 ﹞并王 三齐。”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齐 与 济北、胶东。”《魏书·尒朱荣传》:“时 邢杲 寇乱 三齐。”金 马定国《客怀》诗:“三齐 虽淡薄,留此亦何心。”张恭《雌雉啼》诗:“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勛名赫燿封 三齐。”

战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卒释义:⒈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一卒。见《周礼·夏官·诸子》郑玄 注。又古以兵车三十乘为一卒。《左传·宣公十二年》:“我曲 楚 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杨伯峻 注:“广有一卒者,谓每部之车数有一卒耳。其数为偏之两,即两偏,故又云卒偏之两…… 楚 以三十乘为一卒,以一卒为一广。説详 江永《群经补义》。”《六韬·练士》:“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⒉一个步兵。亦泛指一个兵士。《战国策·赵策三》:“不鬪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 之力。”《淮南子·修务训》:
    • 2.
      一暝不视释义: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例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天上人间,会当相见,定非一暝不视者矣。”
    • 3.
      一甲释义:⒈一副铠甲。出土 秦 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⒉借指一兵一卒。《战国策·秦策三》:“为 秦 战胜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 鄢郢、汉中,禽 马服 之军,不亡一甲。”《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其一甲直数十千,擒之适足为吾资,无徒望而爱之,当勉以往取之。”《元史·余阙传》:“羣盗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⒊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 时进士不分甲。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 元 明 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
    • 4.
      一金释义:⒈古代钱币数量名称。 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后亦用以称银一两。《战国策·齐策一》“公孙閈 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市卜於市”汉 高诱 注:“二十两为一金。”《史记·平准书》“一黄金一斤”司马贞 索隐引 臣瓒 云:“秦 以一鎰为一金,汉 以一斤为一金。”清 赵翼《陔馀丛考·一金》:“今人行文以白金一两为一金,盖随世俗用银以两计,古人一金则非一两也。”⒉指少量钱财。南朝 宋 鲍照《代贫贱苦愁行》:“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晋书·顾荣传》:“官无一金之费,人无终朝之劳。”宋 杨万里《心学论一·诗论》:“今夫童子誑其西
    • 5.
      一顾释义:⒈一看。⒉《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⒊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
    • 6.
      七国释义:⒈指 战国 时 秦、楚、燕、齐、韩、赵、魏 七国。《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征,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春秋 则二百餘国,战国 为七国。”⒉指 汉景帝 时 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 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史记·袁盎晁错传列》:“吴 楚 七国果反,以诛 错 为名。”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太慰帅师,甫下 滎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 7.
      七雄释义:指 战国 时 秦、楚、燕、齐、韩、赵、魏 七强国。
    • 8.
      丈夫子释义:儿子;男孩。 古代子女通称子,男称丈夫子,女称女子子。《战国策·燕策二》:“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吾有丈夫子五人,诸孙亦有丁壮者。”宋 陆游《陆孺人墓志铭》:“孺人得七十有四,以 淳熙 十二年正月己丑卒。丈夫子三人,长 之瑞,早卒,次则 世昌,次 世茂;女子四人。”清 王韬《淞滨琐语·金玉蟾》:“姬封夫人。生丈夫子二,皆早贵。”
    • 9.
      三人成虎释义:《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充真。
    • 10.
      三川释义:⒈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 (1)西周 以 泾、渭、洛 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 二年,西周 三川皆震。”韦昭 注:“三川,涇、渭、洛,出於 岐山。”(2)东周 以 河、洛、伊 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洛、伊,故曰三川。”⒉指洛阳。南朝 宋 颜延之《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唐 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
    • 11.
      三晋释义: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是由春秋时晋国分裂而成的三个国家,世称此三国为三晋。
    • 12.
      三楚释义:秦汉时把战国时期的楚地分成为三楚: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合称三楚。
    • 13.
      三河魂释义:三河武士的灵魂和精神,来源于崛起于日本战国时期并最终夺得天下的德川家康的三河武士们。
    • 14.
      三矢释义:⒈三支箭。《左传·宣公四年》:“吾先君 文王 克 息,获三矢焉。”《旧唐书·薛仁贵传》:“仁贵 发三矢,射杀三人。”⒉指 战国 赵 廉颇 一饭三遗矢事。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 居 梁 久之…… 赵王 使使者视 廉颇 尚可用否。廉颇 之仇 郭开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 使者既见 廉颇,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 使还报王曰:‘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 以为老,遂不召。”清 钱谦益《程将军相如挽词》:“三矢何曾悲老大,一钱岂但直平生
    • 15.
      三至释义:⒈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⒉《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⒊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 16.
      三言释义:⒈三句话。《左传·昭公十四年》:“平丘 之会,数其贿也,以宽 卫国,晋 不为暴。归 鲁 季孙,称其诈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虐。邢侯 之狱,言其贪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乎?”《吕氏春秋·慎小》:“齐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羣臣皆説。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高诱 注:“是三言也。”《宋史·苏轼传》:“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⒉三个字。《战国策·齐策一》:“齐 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郭靖
    • 17.
      三败之辱释义:曹沫 为 鲁 将,与 齐 战,三战三败。 鲁庄公 惧,乃献 遂邑 之地以和。 齐桓公 许与 鲁 会于 柯 ,将盟, 曹沫 执匕首劫 桓公 于坛上, 桓公 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昔 范蠡 不殉 会稽 之耻, 曹沫 不死三败之辱,卒復 勾践 之讎,报 鲁国 之羞。”
    • 18.
      三都释义:⒈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 之 费、孟孙 之 成、叔孙 之 郈,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杜预 注:“三都,费、郈、成 也。”⒉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卫、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高诱 注:“三都,赵、卫、魏。”⒊三个都城。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长安 为西都,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⒋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吴 都 建业、魏 都 邺。《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
    • 19.
      三闾大夫释义:战国 楚 官名,掌 昭、屈、景 三姓贵族。
    • 20.
      三齐释义:⒈三倍于 齐国 的势力。《战国策·燕策一》:“夫一 齐 之强而 燕 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 齐 临 燕,其祸必大矣。”⒉秦 亡,项羽 以 齐国 故地分立 齐、胶东、济北 三国,皆在今 山东 东部,后泛称“三齐”。《史记·项羽本纪》:“﹝ 田荣 ﹞并王 三齐。”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齐 与 济北、胶东。”《魏书·尒朱荣传》:“时 邢杲 寇乱 三齐。”金 马定国《客怀》诗:“三齐 虽淡薄,留此亦何心。”张恭《雌雉啼》诗:“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勛名赫燿封 三齐。”

战国造句

1.战国时期,六国订立攻守同盟,联合抗秦。

2.战国后期在张仪的鼓舌摇唇下,关东六国的联盟没多长时间就被秦国分化瓦解了。

3.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贤才,必是分庭抗礼,倍加礼遇。

4.战国后期,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5.春秋战国,诸侯各自为政,天下扰攘,长达五百余年。

6.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天下四分五裂。

7.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机应变,朝秦暮楚。

8.战国时代列强争霸,长年战事不断,举世生灵涂炭。

9.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十分浓厚。

10.西施是战国时越国的一位绝代佳人。

11.这是春秋战国时常用的办法,都说述而不作,实在是自我作古。

1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我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1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行王道,近悦远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14.战国时期,许行的见解可谓一家一计。

15.法家学说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动乱年代的特殊理论,它是人欲横流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文化产物。

1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互相征伐,百姓生灵涂炭。

17.战国风起云涌,群雄并起争霸,刀光剑影在所难免!

18.战国时代的蔺相如可算是个大勇若怯的人。

1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呈现着弱肉强食的局面。

20.战国时谈士蜂起,不是危言耸听,就是美词动听,于是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

战国(zhang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战国是什么意思 战国读音 怎么读 战国,拼音是zhàn guó,战国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战国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