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场 [chūn chǎng]
1. 春季郊外为射猎而整出的空地。
春场 引证解释
⒈ 春季郊外为射猎而整出的空地。
引唐 李商隐 《公子》诗:“春场铺艾帐,下马雉媒娇。”
宋 欧阳修 《公子》诗:“下马春场鸡鬭距,鸣弦初日雉惊媒。”
春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商灯释义:灯谜。 明 方以智《通雅·释诂》:“廋辞、讔喻,谓隐书也。离合诗、井谜、商灯,其流也。”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 东华门 外,曰灯市……有以诗隐物,幌於寺观壁者,曰商灯。”阿英《灯市》:“寺观壁上,幌着谜灯,谁都可以立在那里猜,叫做‘商灯’。”
- 2.
放灯释义:⒈指农历正月元宵节燃点花灯供民游赏的风俗。放灯之期,代有不同,约在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之间。宋 江休复《江邻几杂志》:“京师上元,放灯三夕,钱氏 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两夜灯,因 钱氏 而添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元夕放灯》:“礼部上疏,援引前例请旨,许来年新正民间放灯凡十昼夜,盖比之 宋 初 钱俶 买宴增三日之外,又展二日。”⒉指放河灯。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於水次放灯,曰放河灯。”《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
- 3.
散灯释义:古代风俗,于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晚上在家中燃灯遍散各处以辟除不祥。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十三日,家以小琖一百八枚,夜灯之,徧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阿英《“灯市”--<金瓶梅词话>风俗考之一》:“十三这一天,夜里张灯,家家以小钱(琖)一百零八枚,遍散在井、灶、门户、砧石一些地方,叫做‘散灯’。”
- 4.
消寒图释义:旧俗冬至后八十一日之计日图。其形制不一。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九消寒图》:“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参见“九九消寒图”。
- 5.
耍燕九释义:亦作“耍烟九”。旧时 北京 人正月十九日游集于西郊 白云观,称“耍燕九”。又称燕九节。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正月﹞十九日集 白云观,曰耍燕九,弹射走马焉。”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淹九》:“京师正月灯市,例以十八日收灯,城中游冶顿寂。至次日,都中士女倾国出城西郊所谓 白云观 者,联袂嬉游,席地布饮,都人名为耍烟九,意以为火树星桥甫收声彩,而以烟火得名耳。”
- 6.
花糕释义:旧俗重阳节所食的一种糕饼。也称重阳糕。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麪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綵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花糕》:“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麪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製造以供用。”《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转眼之间,看看重阳节近,就要吃花糕了。”
- 7.
饊枝释义:馓子。 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悬先亡影像,祀以狮仙斗糖,蔴花饊枝,染五色苇架竹罩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