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死 [sòng sǐ]
1. 自寻死路。
例何必白白去送死。
英[ court death; ]
2. 指父母丧葬之事。
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英[ deal with a funeral of parent; ]
送死 引证解释
⒈ 犹送终。参见“送终”。
引《礼记·礼运》:“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
唐 鲍溶 《经秦皇墓》诗:“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
⒉ 指自寻死路。
引《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况 操 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宋 曾巩 《侯荆》诗:“师迴拔剑不顾生,酒酣拂衣亦送死。”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这个时候,你倒敢回来送死?”
⒊ 犹害死。 《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庶(徐庶 )曰:‘吾感 刘皇叔 厚恩,未尝忘报。
引曹操 送死吾母,吾已説过终身不设一谋,今安敢破兄良策?’”
国语词典
送死 [sòng sǐ]
⒈ 父母丧葬之事。
引《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红楼梦·第三回》:「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
⒉ 自取灭亡。
引《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
近送命
送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率释义:不服从,不遵循。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 郑 不率,寡君使羣臣问诸 郑,岂敢辱候人?”杜预 注:“率,遵也。”《南史·袁宪传》:“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 手表陈諫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宋 曾巩《洪范传》:“使民足於养生送死之具,然后教之;教之,不率,然后刑之。”清 王夫之《老庄申韩论》:“不率,则毅然以委之霸刃之锋曰,吾以使人履仁而戴义也。”
- 2.
书方释义:记录送死物件数目的方板。
- 3.
以肉啖虎释义:比喻白白地送死。 同“以肉喂虎”。
- 4.
以肉喂虎释义:比喻白白地送死。
- 5.
以肉餧虎释义:比喻白白地送死。
- 6.
使长释义:⒈上司。属员对主管官的称呼。《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吾儕捐父母妻子,为人客战,千里送死,而使长復不存恤,奈何?”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其生长富贵,本不知艰难,一但仕宦,便为此官,逐司只有使长一人可相拘辖。”⒉金 元 时奴仆对主人的称呼。也称作“侍长”。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院公云﹞夜来两个小使长把墙头上花都折坏了。”明《杀狗记·安童将命》:“老汉姓 王,名 老实,西郊外居住,从来伏侍 孙 宅使长至今,已过两代。”
- 7.
借亲释义:犹借吉。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七三引 宋 李之彦《东谷所见·借亲》:“父母垂死,人子于此正哀痛彻骨,几不欲生之时也。今人反以送死为缓,惟以借亲为急。父母死未即入棺,仍禁家人辈未得举哀。弃亲丧之礼,而讲合卺之仪;寘括髮之戚,而修结髮之好。”详“借吉”。
- 8.
养生送终释义: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同“养生送死”。
- 9.
凶服释义:⒈丧服;孝衣。《周礼·春官·司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郑玄 注:“丧服,天子诸侯齐斩而已,卿大夫加以大功、小功,士亦如之,又加緦焉。”《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凶服,送死之衣物。”《周书·明帝纪》:“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唐 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僮无凶服,葬非旧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咬鬼》:“疑邻妇访内人者;又转念,何遽以凶服入人家?”⒉铠甲。《汉书·酷吏传·尹赏》:“杂举 长安 中轻薄少年恶
- 10.
吊生释义:吊慰生者。《左传·隐公元年》:“赠死不及尸,弔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荀子·大略》:“賻賵,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弔生不及悲哀,非礼也。”
- 11.
填死释义:犹送死。
- 12.
嫁娶释义:⒈亦作“嫁取”。谓嫁女与娶妇。《韩诗外传》卷四:“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汉书·地理志下》:“太原、上党 又多 晋 公族子孙……嫁取送死者奢靡。”颜师古 注:“取,读曰娶。”⒉泛指男女成婚。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錙銖,责多还少,市井无异。”又指出嫁。《玉台新咏·古乐府<皑如山上雪>》:“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13.
客战释义:在异乡作战。《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小校 宫彦璋 与士卒谋曰:‘……吾儕捐父母妻子,为人客战,千里送死,而使长復不矜恤,奈何?’”胡三省 注:“千里行役,战於异乡,是为客战。”
- 14.
家肥释义:⒈《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孔颖达疏:“此一节明人及国家天下等皆悉肥盛,所以养生送死,常事鬼神。”后以“家肥”指家庭和睦有礼。⒉指农家积攒的粪肥、土杂肥等。
- 15.
币帛释义:⒈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宋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⒉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晋 葛洪《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 16.
庶襚释义:亲友赠送死者的衣被。
- 17.
得岁释义:⒈谓受到岁星的照临。古人以岁星为祥星,得岁者有福。《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越 得岁而 吴 伐之,必受其凶。”杜预 注:“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吴 先用兵,故反受其殃。”宋 岳珂《桯史·岁星之祥》:“绍兴 辛巳,逆 亮 渝盟,有上封者言吾方得岁,虏且送死。詔以问太史,考步如言。”⒉犹有年,丰收。北周 庾信《郑常墓志铭》:“西蚕得岁,东作逢秋,草烂狱户,星低市楼。”⒊谓收成。明 徐榜《济南纪政·方书》:“万历 甲午 东兖 大饥,济南 少得岁,当事者軫念,救荒之令无日不下,而指意殊,州邑有司,莫知所适从。”@
- 18.
慑息释义:因恐惧而屏息。《周书·萧詧传》:“魏 人慑息,未敢送死。”《南史·恩幸传·茹法珍》:“奄人 王寳孙 年十三四,号为 倀子,最有宠,参预朝政……乃至骑马入殿,詆訶天子。公卿见之,莫不慑息。”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杨允绳》:“一郡佐峻行敲朴,适公过,闻号呼声,立假其榜,紿云:‘将以惩奴辈不当意者。’佐为慑息。”
- 19.
收恤释义:收容救济。《战国策·赵策三》:“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 藺、离石、祁 乎?”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令戒饰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
- 20.
柩车释义:运送死者到坟墓去的灵车。
送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率释义:不服从,不遵循。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 郑 不率,寡君使羣臣问诸 郑,岂敢辱候人?”杜预 注:“率,遵也。”《南史·袁宪传》:“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 手表陈諫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宋 曾巩《洪范传》:“使民足於养生送死之具,然后教之;教之,不率,然后刑之。”清 王夫之《老庄申韩论》:“不率,则毅然以委之霸刃之锋曰,吾以使人履仁而戴义也。”
- 2.
书方释义:记录送死物件数目的方板。
- 3.
以肉啖虎释义:比喻白白地送死。 同“以肉喂虎”。
- 4.
以肉喂虎释义:比喻白白地送死。
- 5.
以肉餧虎释义:比喻白白地送死。
- 6.
使长释义:⒈上司。属员对主管官的称呼。《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吾儕捐父母妻子,为人客战,千里送死,而使长復不存恤,奈何?”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其生长富贵,本不知艰难,一但仕宦,便为此官,逐司只有使长一人可相拘辖。”⒉金 元 时奴仆对主人的称呼。也称作“侍长”。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院公云﹞夜来两个小使长把墙头上花都折坏了。”明《杀狗记·安童将命》:“老汉姓 王,名 老实,西郊外居住,从来伏侍 孙 宅使长至今,已过两代。”
- 7.
借亲释义:犹借吉。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七三引 宋 李之彦《东谷所见·借亲》:“父母垂死,人子于此正哀痛彻骨,几不欲生之时也。今人反以送死为缓,惟以借亲为急。父母死未即入棺,仍禁家人辈未得举哀。弃亲丧之礼,而讲合卺之仪;寘括髮之戚,而修结髮之好。”详“借吉”。
- 8.
养生送终释义: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同“养生送死”。
- 9.
凶服释义:⒈丧服;孝衣。《周礼·春官·司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郑玄 注:“丧服,天子诸侯齐斩而已,卿大夫加以大功、小功,士亦如之,又加緦焉。”《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凶服,送死之衣物。”《周书·明帝纪》:“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唐 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僮无凶服,葬非旧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咬鬼》:“疑邻妇访内人者;又转念,何遽以凶服入人家?”⒉铠甲。《汉书·酷吏传·尹赏》:“杂举 长安 中轻薄少年恶
- 10.
吊生释义:吊慰生者。《左传·隐公元年》:“赠死不及尸,弔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荀子·大略》:“賻賵,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弔生不及悲哀,非礼也。”
- 11.
填死释义:犹送死。
- 12.
嫁娶释义:⒈亦作“嫁取”。谓嫁女与娶妇。《韩诗外传》卷四:“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汉书·地理志下》:“太原、上党 又多 晋 公族子孙……嫁取送死者奢靡。”颜师古 注:“取,读曰娶。”⒉泛指男女成婚。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錙銖,责多还少,市井无异。”又指出嫁。《玉台新咏·古乐府<皑如山上雪>》:“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13.
客战释义:在异乡作战。《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小校 宫彦璋 与士卒谋曰:‘……吾儕捐父母妻子,为人客战,千里送死,而使长復不矜恤,奈何?’”胡三省 注:“千里行役,战於异乡,是为客战。”
- 14.
家肥释义:⒈《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孔颖达疏:“此一节明人及国家天下等皆悉肥盛,所以养生送死,常事鬼神。”后以“家肥”指家庭和睦有礼。⒉指农家积攒的粪肥、土杂肥等。
- 15.
币帛释义:⒈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宋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⒉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晋 葛洪《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 16.
庶襚释义:亲友赠送死者的衣被。
- 17.
得岁释义:⒈谓受到岁星的照临。古人以岁星为祥星,得岁者有福。《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越 得岁而 吴 伐之,必受其凶。”杜预 注:“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吴 先用兵,故反受其殃。”宋 岳珂《桯史·岁星之祥》:“绍兴 辛巳,逆 亮 渝盟,有上封者言吾方得岁,虏且送死。詔以问太史,考步如言。”⒉犹有年,丰收。北周 庾信《郑常墓志铭》:“西蚕得岁,东作逢秋,草烂狱户,星低市楼。”⒊谓收成。明 徐榜《济南纪政·方书》:“万历 甲午 东兖 大饥,济南 少得岁,当事者軫念,救荒之令无日不下,而指意殊,州邑有司,莫知所适从。”@
- 18.
慑息释义:因恐惧而屏息。《周书·萧詧传》:“魏 人慑息,未敢送死。”《南史·恩幸传·茹法珍》:“奄人 王寳孙 年十三四,号为 倀子,最有宠,参预朝政……乃至骑马入殿,詆訶天子。公卿见之,莫不慑息。”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杨允绳》:“一郡佐峻行敲朴,适公过,闻号呼声,立假其榜,紿云:‘将以惩奴辈不当意者。’佐为慑息。”
- 19.
收恤释义:收容救济。《战国策·赵策三》:“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 藺、离石、祁 乎?”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令戒饰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
- 20.
柩车释义:运送死者到坟墓去的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