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娥 [hán é]
1. 相传为古代韩国的善歌者。《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张湛注:“﹝韩娥﹞韩国善歌者也。”后因以“韩娥”指善歌者。亦借指歌妓。
韩娥 引证解释
⒈ 相传为古代 韩国 的善歌者。
引《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匱粮,过 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 张湛 注:“﹝ 韩娥 ﹞ 韩国 善歌者也。”
后因以“韩娥”指善歌者。亦借指歌妓。 隋 江总 《宛转歌》:“金樽送曲 韩娥 起,玉柱调絃 楚妃 叹。”
唐 沉亚之 《答冯陶书》:“闻古之 韩娥,其歌也,能易哀乐,变林籟,则有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当筵调笙弄簫,羞杀我 韩娥 苏小。”
韩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余音绕梁释义:《列子·汤问》记载,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2.
合声释义:⒈谓声音符合节奏。 《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郑玄 注:“合声,亦等其曲折,使应节奏。”孙诒让 正义:“合声,即合乐之声音也。”北周 庾信《灯赋》:“《楚妃》留客,韩娥 合声。”⒉和声;和鸣。唐太宗《月晦》诗:“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⒊犹齐声。唐 孙頠《幻异志·双圣灯》:“大歷 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众合声礼念,西南近臺见双圣灯。”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歌阕,合声赓赞,叫声振席,欢感闾里。”⒋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音韵阐微》:“国书十二字头
- 3.
御史娘释义:指 唐 贞元 中宫中御史娘子 田顺郎,以善歌闻。后亦用为曲名。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歌》:“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古之能者,即有 韩娥、李延年、莫愁 …… 贞元 中有 田顺郎,曾为宫中御史娘子。”唐 刘禹锡《与歌童田顺郎》诗:“天下能歌御史娘,花前月底奉君王。”
- 4.
忘味释义:忘记美味。多形容沉浸于优美音乐中的精神状态。语本《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汉 班固《幽通赋》:“虞《韶》美而仪凤兮,孔 忘味於千载。”唐 张鷟《游仙窟》:“一时忘味,孔丘 留滞不虚;三日绕梁,韩娥 餘音是实。”宋 王禹偁《大合乐赋》:“若非审音以知政,安能制礼而作乐,听之忘味,佞邪之道弗兴。”
- 5.
歌梁释义:指歌馆的屋梁。 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匱粮,过 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舞馆识餘基,歌梁想遗囀。”刘良 注:“妙歌者发声,声绕梁而尘起,故见梁则想其餘声。”唐 王勃《铜雀妓》诗:“舞席纷何就,歌梁儼未倾。”明 何景明《丛台》诗:“黄金饰舞榭,白璧缀歌梁。”
- 6.
遗粮释义:⒈谓缺少食粮。晋 张华《博物志》卷八:“昔 韩娥 东之 齐,遗粮,过 雍门,鬻歌假食而去。”⒉指馀粮。唐 杨相如《陈便宜疏》:“於时天下晏如,遗粮在畞,盛德洽於人心,而祥风游乎海内矣。”明 张瀚《松窗梦语·三农纪》:“事穷势迫,多作民田出卖,遗粮在户,倍纳不敷,多致逃窜,摊税之苦,负累里甲。”清 李鸿章《同治七年覆杨绍铭书》:“盐、庆、南、沧 之间,野无遗粮,防有重兵,当难久扰。”
- 7.
遶梁释义:⒈见“遶梁”。 ⒉亦作“遶樑”。典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匱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引作“遶梁”。后以“遶梁”谓歌声优美,令人长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