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剌 [guāi là]
1. 违逆,不和谐;(性情)不会常规。
例吾独乖剌而无当兮。——《楚辞·怨世》
朝臣舛午,膠戾乖剌。——《汉书·刘向传》
英[verjuice; crusty; perverse; be contrary to reason;]
乖剌 引证解释
⒈ 违忤;不和谐。
引《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洪兴祖 补注:“剌,戾也。”
《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
颜师古 注:“言意志不和,各相违背。”
唐 白居易 《桐花》诗:“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播下乖剌的种子。”
⒉ 悖谬失当。
引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进奸雄而退处士,此之乖剌,復何为乎?”
宋 陆游 《南唐书·欧阳广传》:“措置乖剌,大失人心。”
乖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声释义:⒈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诗》,定其中声,得三百篇。”⒉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
- 2.
乖烈释义:同“乖剌”。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王耶王耶何乖烈,不顾宗庙听谗孽。”孙诒让《札迻·吴越春秋》:“烈当读为剌,烈剌声近字通,古金文烈字竝作剌。乖烈,犹言乖剌也。”
- 3.
尲尬释义:⒈行为、态度不正常。《说文·尢部》:“尲,尲尬,行不正也。”段玉裁 注:“今 苏州 俗语谓事乖剌者曰尲尬。”《水浒传》第十回:“却才有个 东京 来的尷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沙汀《老烟的故事》:“至少他是平静下来了,没有那种坐立不安的尴尬神情。”⒉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元 王伯成《哨遍·赠长春宫雪庵学士》套曲:“谩赢得此身良苦,家私分外,活计尷尬。”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汝牂羝不辨,香臭不分,有何尲尬,其恃汝母为护符耶!”
- 4.
未一释义:⒈亦作“未壹”。没有统一。《后汉书·陈元传》:“方今四方尚扰,天下未一,百姓观听,咸张耳目。”晋 干宝《搜神记》卷七:“﹝ 胡氏 ﹞年二十五,产二女,相向,腹心合,自腰以上、脐以下,各分。此盖天下未一之妖也。”《宋书·礼志一》:“今或以天下未壹,非兴礼学之时,此言似是而非。”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顺治 康熙 间,天下初定,人心未一。某甲阴为 吴三桂 谍。”⒉不完备。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取二义乖剌不侔之语,参而贯之,故微旨有所未周,琬章有所未一。”⒊不一一详述。多用于书信。明
- 5.
渝平释义:谓捐弃旧怨,复归于好。渝,通“输”。《左传·隐公六年》:“郑 人来渝平,更成也。”《三国志·吴志·刘繇传》:“后以 袁氏 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还为讐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寧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復践宿好。”
- 6.
痨剌释义:谓劳瘁而遇事乖剌不如意。
- 7.
睽孤释义:⒈乖离而孤独。《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左传·僖公十五年》:“归妹睽孤,寇张之弧。”清 方文《石桥怀与治》诗:“南村路何许,睽孤情尚尔。”⒉乖戾。《汉书·诸侯王表序》:“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颜师古 注:“睽孤,乖剌之意。”
- 8.
舛午释义:⒈亦作“舛忤”。亦作“舛迕”。抵触;违背。《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愬,转相是非。”颜师古 注:“言志意不和,各相违背。”晋 葛洪《抱朴子·塞难》:“真伪有质矣,而趣舍舛忤,故两心不相为谋焉。”清 黄宗羲《答忍庵宗兄书》:“宗兄谓先师於《易》欲另出头地,故其説类与先儒舛迕,亦非也。”⒉差错。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