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调声 调声的意思
diàoshēng

调声

简体调声
繁体調聲
拼音diào shēng
注音ㄉㄧㄠˋ ㄕ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iào tiáo zhōu, ◎ 朝,早晨。【例句】:《广韵·平尤》:“调,朝也。”

shēng,(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组词】:声音。声带。(2) 消息,音讯。【组词】:声息。不通声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组词】: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4) 名誉。【组词】:名声。(5) 音乐歌舞。【例句】: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基本含义

指调整声音的大小、高低或音调。

调声的意思

调声 [diào shēng]

1. 调协音节。

3. 谓唱歌。

调声 引证解释

⒈ 调协音节。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击节无劳鼓,谓声不用琴。”
倪璠 注:“言砧杵能谐音节,不须鼓琴也。”

⒉ 谓唱歌。

《太平御览》卷三八一引 汉 应瑒 《神女赋》:“红颜曄而和妍,时调声以笑语。”


调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调释义:⒈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汉 世谓之三调。”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⒉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
    • 2.
      五调释义:指古乐中平、清、瑟、楚、侧五调。 《魏书·乐志》:“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採众声以文饰之,方如锦绣。”《隋书·音乐志中》:“《春秋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
    • 3.
      大豫舞释义:晋 雅舞名。 晋 泰始 九年,荀勗 校太乐、作新律吕以调声韵。律成,勗 主掌乐事,使 郭夏、宋识 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张华 为其作乐章。咸宁 元年用为庙乐。
    • 4.
      宫吕释义:宫调与律吕。泛指音调声律。
    • 5.
      弦轸释义:弦乐器上的轴。 转动弦线,用以调声。借指琴音。
    • 6.
      永明体释义:南朝 齐武帝 永明 时期所形成的诗体。其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诗又名“新体诗”。
    • 7.
      清宫释义:⒈洒扫房舍。⒉清理宫室。古代帝王行幸所至,必先令人检查起居宫室,使其清静安全,以防发生意外。⒊清凉的宫室。⒋指清越的宫调声。
    • 8.
      讲口释义:谓说话时的语调声口。
    • 9.
      铜尺释义:铜制的律尺。古代用以量较乐器,又可依以为准,铸铜律吕以调声韵。《晋书·律历志上》:“始平 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故 阮咸 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詹鍈 义证引 李曰刚《<文心雕龙>斟诠》:“铜尺,铜铸之尺,用以量较古乐器,又可依古尺为准,铸铜律吕以调声韵。”《隋书·律历志上》:“一 周 尺:《汉志》王莽 时 刘歆 铜斛尺。后汉 建武 铜尺。晋 泰始 十年 荀勗 律尺,为 晋 前尺。祖冲之 所传铜尺。”

调声(diaos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调声是什么意思 调声读音 怎么读 调声,拼音是diào shēng,调声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调声造句子